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粱海飞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 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时提出了“Why does the shop assistant say women always wear uncomfortable shoes?”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大胆地指出shop assistant这句话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我及时表扬了他,并鼓励学生要注重理解语言的内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例如有一次我在复习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II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时,我抱了个看似十分沉重的大纸箱子走进教室,随口就说:“Certainly。”然后我又问他:“Is it heavy?”他掂了掂箱子的分量说:“No,it is not heavy。It is light。”随后我又借机问学生:“What is in the box,do you know?”学生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东西来。接着我如同变魔术般从这只大箱子里拿出了足球、小盒子、茶杯、娃娃、彩蛋、水果等东西,每样都要求学生描述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凡是猜中箱子中物品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东西作为奖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用英语提供帮助和如何描述事物,学生们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
  
  3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语法结构教学中,初中学生往往会对都能在汉语中表示“有”的结构“there be”和“have/has”颇感疑惑,教师可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掌握语言规律。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含有“there be”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将他们分类罗列,学生们的分类罗列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have/has”表示“拥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又如语音教学中,有的学生发现worse,world,work这些词中的or都念[a:],便好奇地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or只放在w后就发[0:]的音,教师此时便可卖一下关于,而后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自己去寻找答案,找出单词的发音规律来,并启发学生对于其他的语言现象进行思考,自己总结出语言规律和英语学习的小窍门来。
  
  4 合理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性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给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本人在创意制作课件“Where are you from?”时,涉及了“See the World”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课件呈现了世界各国的风景,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每个国家的名字并简单地叙述该国的风土人情。学生在这一课件呈现的课堂活动中,复习了旧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人在组织学校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同学们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dish Corn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 Comer(视听功能区),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总之,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