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师艳萍

  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要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上表现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语文的实践性,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而不是给他们灌输结论,在语文运用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提高语文运用水平和能力”。
  基于这一点,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开始转变,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有些不自然、不熟练。如上课伊始虽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但随着课程的深入,课堂气氛由活跃转为沉闷;在组织教学上,虽然注意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但不能有效地去组织和引导,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要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充分些
  
  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了,只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让学生发表什么见解,一人滔滔不绝地讲下去,这样就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叶圣陶先生早在50多年前就已提出要让学生搞好预习,并写成笔记,以便上课讨论有所依据。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二、制订目标,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目标不一定只由教师按教材或“教参”制订,可尝试让学生参与,在教师的帮助下师生共同制订目标。目标的制订要有层次感(感知――认识――理解――掌握――运用),要讲逻辑性,表述要规范。
  目标的实现要落实在学生身上,以学论教。目标制订,完成得好不好,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既看近效,也看远效。有的课虽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其实对学生的能力、思维、情感发展没有多大效果;有的课虽然课堂比较平静,但学生的思维却一直跟随教师活动的状态,这种课不失为一堂好课。“以学论教,重在实效”就是这个意思。
  
  三、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在上课时应开发其他资源
  
  “教参”只是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要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对于课文,教师应该自己去读、去悟、去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导致无法灵活驾驭。
  在深入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外可以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入手,内可以从文章思想、情感、语言、内容、写法入手。
  此外,还要注意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不要用琐碎的分析和贴标签式的教学将课文肢解,总的设计应有利于整体印象的形成。整体感知要注意突出细节特征,有的教师为发挥学生自主性,常问学生:“你喜欢哪一段、哪一句或哪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这种问题一定要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文章和语境才会取得较好效果。
  
  四、教学过程应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自主相对于被动,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品质;合作相对于个体和单向,是针对发现式学习,这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但是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课堂教学中三个固定的环节,也不是一种死板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崭新的教学理念。真正的合作学习既有师生间的合作,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应在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课堂上的多向综合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总之,语文教学要授之以法,贴近生活,我们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要用师生互动形式上课,要搞综合性实践活动,要创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责任编辑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