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小蕾

  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已成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尊重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创意。因此教师就应极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友好、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这里没有教师威严的面孔,没有别人的嘲笑和讥讽,有的是微笑和民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自己的“过人”之处。
  
  二、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是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有关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教“三角形面积”时,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发给学生若干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锐角的、直角的、钝角的,面积也有相等的,也有不等的,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剪剪拼拼得出各种不同的推导计算方法。连那些“学困生”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都争着讨论、汇报、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了,也有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有意义的发现。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信心百倍。这不就是学生们的“创新”吗?
  
  三、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生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应重视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操作、实验,并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通过操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圆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回忆了我们在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我们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学生很快回答:“圆平均分两份。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相等的份数,然后把分好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那么“圆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了。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动手研究起来。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的操作完成了。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各小组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我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个近似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半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得出结论。由于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获得了感性认识,再通过讨论、分析等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了对圆柱的体积的理解,并牢牢掌握如何求圆柱的体积。
  
  四、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喜欢受别人表扬,特别是老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年龄特点,并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发现他们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其上进。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底面积是314平方厘米,高8厘米。一个圆锥和它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7同学们都是按常规的方法先算出圆柱的体积,再用圆柱的体积乘3再除以圆柱的底面积,就得出圆锥的高。我说,同学们做的很好!想一想,再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7不一会儿,就有同学回答说:“圆锥的高是3×8=24平方厘米”。我问你是怎样想的?他说:“因为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道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那圆锥的高就应该是圆柱高3倍,所以圆锥的高就是圆柱的高乘3。”学生说的有理有据,计算方法又非常简便。学生的潜力是无法估计的,只要你给他们思维的空间,他们就会让你惊喜。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以及不断的鼓励,是学生积极学习、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如果我们教师认真做到这点,这样会逐步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小学数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局面,给学生多创造探索思考的情景,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现”知识并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