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段明革 向士旭

  摘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目前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进行了研究,充分挖掘地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必须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寻找出相应的对策,来推进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51―03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进行的适应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和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进行校企合作可以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内涵及现实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三者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高职院校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产学为主,以研为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熟悉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了解该行业实践前沿,毕业后直接从事相关专业的基础工作。其基本内涵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订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当地经济结构发展需求等,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2+1”顶岗实习模式、“2+0.5+0.5”工学交替模式等。通过这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对毕业后将要直接从事的工作岗位非常熟悉,技能水平有很大提高,更容易得到企业的接受和认可。
  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等不同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其中学校处于主体地位。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则为实现把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可能,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学校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第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最新技术的实践操作掌握相对滞后,通过产学合作,有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第二,有利于降低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充分依靠企业等社会资源开展实训实习,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可以大大降低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二)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第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职业岗位或技术应用对人才的要求为出发点,体现出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这就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开设哪些课程,何时到企业进行实践都要兼顾企业的需求,认真听取企业的建议,通过这些参与、研讨能充分体现出企业的主体作用。第二,企业借助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支持,将自己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学校一起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等,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还能通过参与培养,得到一批懂得生产技术、了解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熟练劳动者,而不必再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进行收效甚微的岗前培训等。
  
  (三)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产学研合作突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岗位执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实行产学研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的真实过程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并能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到更多的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同时,学生通过产学研结合的这种教育模式还能够尽早感受到企业文化及各种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参与合作的动力;学校对产学研结合认识存在偏差,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调控和指导力度不够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切实做好产学研结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企业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够深入
  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企业是关键的主体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者,而高职院校首要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企业期望通过参与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获得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但同时,企业又必须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由于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大多只能进入企业实习,不具备该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不能真正承担起这份职责,他们不规范的操作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行,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且部分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不愿意在员工培训方面有所投入,将其视为额外负担,而这就直接导致部分企业缺乏积极合作的意识,合作教育还是只停留在合同或协议上,无法真正地深入实施,.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协调校企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机制的不完善和政策的滞后造成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学校对产学研结合认识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动力虽然远高于企业,但由于受师资素质不高、科研能力薄弱、办学经费短缺等问题的制约,大多把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仅仅看做是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已。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

仍采用以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建立适合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忽略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实施必然会带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学校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而让产学研结合流于形式。且学校内部配套的管理体制相对滞后,许多学校没有设立产学研合作的对口协调性机构,有一些高职院校虽成立了诸如产学合作研究处等相关机构,但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推进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了产学合作的深入发展。
  
  三、推进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对策探讨
  
  笔者在分析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国家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对改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提出以下三点对策,以供参考。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政府要积极发挥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主导调控作用,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导向,加大对高职院校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加强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统筹与协调,同时,还应从舆论导向上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引导公众全面了解今天的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转变他们的偏见和错误认识,努力营造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政府还必须从立法层面上明确行业企业和学校、学生三方的职责,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保护合作各方合法权益。
  
  (二)充分利用企业的自身优势
  企业是高职教育的直接用人单位,企业有义务支持学校的发展,不能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简单地与利益挂钩,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企业是否直接参与以及参与的深度决定着合作教育的质量。企业应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技能实训岗位,工学结合,让学生有机会顶岗实践,对于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企业可实行相应补助政策。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开发、考核标准的制定、就业指导,并从事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积极主动地寻求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机会,利用自身了解市场及客户需求的优势,帮助高职院校正确把握研发方向,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效益。实行产学研结合,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
  
  (三)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的潜能
  高职院校首先要认识到产学研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积极与企业接轨,实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构建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和实训体系。
  1.大力加强办学投入
  高职院校要加大产学合作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重点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校内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实习实训基地的设备和环境尽可能接近毕业后的实际岗位环境,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实现成功转型,直接上岗工作。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经营场地和设备进行生产实习。要主动与能为师生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生产手段与科学管理规范的校外实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
  2.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应主动与企业合作,共同商讨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构建起与产学研结合教育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目前使用较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单独组班,学生所学课程与企业文化及需求紧密相关),“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2+0.5+0.5”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第5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最后一学期回校完成毕业设计等),“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的时间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不再局限固定于某一学期)等。
  3.依托企业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专业教师。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制定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要求没有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都必须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去进修锻炼,以此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研发。充分利用校企结合优势,加强对教师的要求,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队伍,学院同时还可大量外聘企业一线的骨干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任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一线岗位生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重心应在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及生产利用,因此,高职院校应规范学校产学研合作的相应规章制度,出台具体实施的相关文件,引进科研人才,设立研究基金,加大科研奖励力度,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申报和开发课题,共同建立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促进产学合作的深度开展,从而提高专业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要围绕地方企业需求来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健康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要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把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实践,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但完善提升产学研结合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效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