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构建与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小将

  摘要: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获得具有在任何工作场所通用的一般能力或基本能力。通过研究就业能力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根据我国高职毕业生的特点,从基础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并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沟通表达、实践技能、创业实践等五个层面给出了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能力;结构维度;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93-03
  
  一、引言
  
  我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招生数量逐年递增,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虽然为我国培养了数百万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它越是力图随时适应社会、迎合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则离社会、企业的真实需求就越远。特别是高校持续扩招,但就业岗位的增长却非常缓慢。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这意味着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2010年9月份由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江苏省的南京、南通、淮安、扬州等四个地区做了“关于高职毕业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接受问卷的企业中有76.1%的企业认为近三年招生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26.8%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将职位空着。大多数企业雇主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低下、合作能力欠缺、创业意识淡薄。面对这种困境,高职院校要正视高职院校是学生从高高的象牙塔到职场、从学习者到职业者转变,社会化是学生角色转变的最重要的环节,为了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变,就必须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拓展,通过就业能力的培养缩小高职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内涵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的提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都有不同的描述。Jacquelyn P.Robinson(2000)认为就业能力也可称为工作预备能力,指那些对于个体获得、保持和做好某项工作所必备的能力,包括保证个体与他们的同事、上司和谐相处并作出合理且关键的决策能力。Fugate(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建构(psycho-socialconstruct),包括四个维度:第一,职业生涯识别,指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自我解释,包括价值观、职业目标、个性特质、人际交往和时间观念;第二,个人适应性,指改变个人因素和个人行为以满足环境需要的意愿和能力,包括学习意愿、乐观主义和接纳变化等;第三,社会资本,指个人拥有并可以用来拓展个人身份和实现职业生涯机会的社会网络;第四,人力资本,指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进步的一系列变量。Law,Wong,Mobley(1996)认为就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第一,个人适应性,指的是使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是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职业风险容忍和高学习动机;第二,个体与市场的交互,指的是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和人力资本;第三,职业身份,指的是职业身份的风格、身份描述和身份自我。Lee Harvey(2001)指出个体就业能力概念的描述通常与时间期限、工作类型、招聘的特性、更深入的学习和就业技能相关。国内学者张丽华、刘晨楠(2005)通过实证研究,编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问卷,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赵颂平、赵莉(2004)界定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学习知识和开发素质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素质群,它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谢志远(2005)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等,对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影响最重要的能力是“基础实践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学者对就业能力研究的视角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本文基于高职毕业生职场工作方面倾向于将就业能力界定为在任何工作场所通用的一般能力或基本能力。
  
  二、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构建
  
  基于以上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高职教育的现状、社会多元文化观念的实际情况出发,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可以由基础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四个维度构成。
  
  1.基础能力。基础能力即是指一种学习能力,这是高职毕业生适应职场所具有的基本技能的基础。学习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掌握不同生产技能和各种技术流的知识能力。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是指个体进入职场时,能够有效地获取个体发展与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新技能的能力。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工作环境的工作状态下,学会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输出结果,通过动态的过程,所有具备学习能力的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能够完成技术比较复杂或非常规性工作,从而更容易获得适应工作的技能。
  
  2.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在生产经营、科学研究、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能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一种能力,它是各种综合能力的运用与发展,是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就需要具有应付、解决紧急事件的主体能力。
  
  3.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表现,它涉及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一个企业能够顺利地发展,其与外部沟通部门是最重要的,企业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够获得并留住客户,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有效的沟通技巧,不但能够解决组织间的冲突,同时还可以获得有益的反馈,促使企业能够根据反馈进行改进,达到组织的长期发展的目标。如果没有沟通,组织就无法正常运作,那么,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因此,培养高职毕业生高超的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职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准备心理,使人们能够在持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对雇主保持吸引力。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状态。当个体面临无数的挑战和机遇时,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技能去解决问题,利用创造性思维去适应每一种情况,把这种机会转变成优势。未来社会的发展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的选择也越来越严格。所以,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

应该注意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才能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适应企业新的需要。
  
  三、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模式,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根据社会需求、市场反馈的信息来重新审视和考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知识面过窄都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市场调查得到就业市场反馈的结果,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应该主动贴近相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密切与行业及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与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通过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设置,由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成功办法的经验,积极了解人才市场和各类企业的用人需求,转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状。只有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安排与就业市场需要相适应,注重高职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2.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笔者课题组2010年9月针对南通、南京、淮安、扬州等四个城市的177家企业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问卷及访谈分析,大多数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应该开发适应不同职业特征的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项目课程等;应该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对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还要引入国际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嵌入课程体系中;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开展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确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按照技术领域和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开展工作任务分析,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3.加强高职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刘丽玲、吴娇(2009)通过问卷调查认为“用人单位认为,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其中有84.26%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是沟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美国一份有关失业的研究报告,失业中90%的人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而是因为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的沟通能力。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南通、南京、淮安,盐城等四个城市的调查中有44%左右的高职毕业生提出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及时与领导和同事沟通,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特别缺乏沟通交流方面的技巧,而且面对领导时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笔者的调研中,大概有33.7%高职毕业生由于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而失去工作。因此,沟通能力非常重要,甚至能够影响到高职学生职场生涯的成败。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90后”,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不理解他人、个性强不合群。因此,高职的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培养他们的参与和合作精神。例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培训、体验式的拓展训练、课前五分钟即席演讲、模拟校园招聘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增强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多一份成功机会。
  
  4.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使学生的积极参与、深入讨论以及亲身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实践,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适应角色,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真实地再现职业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担负真实的责任,有利于毕业后尽快进行职业活动,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环节,通过“超市招租”、“开放型实验实训资源服务平台”、“工学一体化”、“多功能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等多种运作模式和学院自建、校企共建、引进企业(车间)等多种建设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企业理念和管理模式,与企(行)业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建设等,努力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方案,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估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参考依据。编制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基础文件,开发、研制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讲义、指导手册等,进行模块化、实境训教、项目导向等实训实习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5.有效启发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启发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高职学生的创业欲望。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创业讲座、创业实战职场演练、创业构想、陈述创业计划书等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培训,以改变高职学生的心智模式,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与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定的服务保障和一个宽松的环境,积极鼓励高职学生在校创业;充分利用学院的后勤、三产等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从事校内的勤工助学,改变传统上所认为的在校期间兼职对学业的影响的观念,积极为学生提供兼职信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磨砺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让高职学生深刻感受到创业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创业意识是指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同时在高职学生中应该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可以采用:(1)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2)开设专门创业教育的课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3)顺应创业教育的要求,加大第一课堂的改革力度;(4)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Jacquelyn P.Robinson.What Are Employability Skills[J].The Workplace,2000,(9):1-3.
  [2]Fugate,Mel,etal.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applie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Behavior,2004,65(1):14-38.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4]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97-109.
  [5]张丽华,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
  [6]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1):65-66.
  [7]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8]庄小将.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0,(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