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扬个性,舞出自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成

  一、引言
  前些天,我批阅一个学生的习作,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构思独特,语言流畅,但通篇没有“我”的存在,因此这是一篇没有灵魂的作文。此后,我与这位学生进行了面谈,从他的话中我似乎感觉到了一些东西。
  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我一再强调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观察自己身边的大千世界。很多学生照做了,但往往内容单一、泛化,缺失“自我”,甚至出现个性的“畸变”。究其根本是忽视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观照。
  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总会有一种倾诉的欲求,或诉诸随口吟唱,或诉诸信手涂鸦,抑或诉诸文字。写作其实是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写作的目的就在于释放身心,将主体潜在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生命力尽情地释放。所以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关注自身的内心世界,成了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二、理论篇
  从心理美学角度讲,文章不是对认识性的知觉痕迹的单纯记录,而是作者以整个心灵去拥抱生活时的精神产物。心灵世界的自我观照是写作素材心灵内化的过程,它由“观察―表象―感受”三个阶段组成。
  我常强调观察生活,因为观察是写作获取材料的窗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学生在观察了生活,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之后,无法将种种表象转化为写作的素材。那么表象是如何转化成素材的呢?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所谓“感则异于内”,即一切外在事物在观察之后都会进入写作主体的心灵世界,经由心灵的审视和体验后成为素材。很多人都见过皓月当空,但为何只有苏轼留下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千古绝唱?“以个体的生命直面人生,从每个人都不相同的个人体验与独特方式出发,来描述自己眼中的世界”(陈思和语),可见表象向素材的转化源自写作主体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与体验。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地领悟,有的则是瞬间地开悟。正是不断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百度辞典)。外在的世界进入内心,关键在于通过感悟从而积淀某种情感。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缺乏情感的注入,那么所谓的写作材料只能是一副空壳子。那些有过深切感悟的、内涵丰富的感受,才能沉淀在人的情感中,而后融于生活中的材料,经历一个生成、筛选、升华、重组的动态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能做到睹物有思,思则生情,其物、其景、其情融于胸中,方能成竹在胸,下笔千言。
  三、策略篇
  (一)优化写作动机。
  从写作的主观动机来看,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某种思想、态度、情感、意志或某些生活感受,即把那些蕴藏于内心的东西借助语言文字来发诸于外。
  因此,在实践中,我试图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的需要。写作的目的不是培养的作家,我的学生中也绝少可能会有韩寒、郭敬明的出现。我希望他们能具备生活、工作、学习所必需的写作能力。“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叶圣陶语)。社会生活日益信息化,写作活动成了普遍的生活内容,写作能力也成了人生存的基本技能。大多数学生只意识到写作是应试的需要,却没想到写作其实更是生活的需要,生存的需要。
  在教完《陈情表》之后,我请一位曾提出不做班干部的同学写一份陈情书,力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位同学还真从家庭、学习、个人感情等方面进行了一番细致入微的分析。我看得目瞪口呆,最后答应了他的请求。在教完《滕王阁序》之后,我让全班同学假想自己是一个求职无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写一份求职推荐书。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些震撼国人的自然灾害爆发之后,我要求学生写一份向灾区人名捐款的倡议书。其中有几篇被学校团委选中并印发全校。此外,我还让学生写过请假书、通告书、问候信等实用性较强的文体样式。学生大多觉得与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命题作文大不一样,写了有用处,甚至有实惠,不知不觉也就乐在其中了。
  马正平在阐述新写作教学观时说:“‘新写作教学’要求学生不是把‘作文’当做纯粹的技法练习的作业,而是应当主要把写作当成学习、生活的手段、工具和学习、生活的人生目标、理想。”每个学生都应该通过写作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开拓自己的人生,形成健康、质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人生观,提升做人的境界。以这样的动机来作文,他们就能感受到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章中也会打上深深的人格印记。
  总之,优化写作动机,把写作当成生活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健全人格,陶冶真性情。
  心灵的清浊与尊卑决定了文品与人品的高低。人和文是不能悖离的,一旦悖离,人和文的价值都将黯然失色,所以“人文合一”才是作文最本质的规律。大凡成就卓越的作家,都是用人格和个性抒写作品,用作品表现人格和个性的。
  所以要学会写作,就要先学会做人。时下由于应试的需要,很多老师教授写作的技巧、套路等,学生写出的大多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东西。尽管在2009年高考《品味时尚》这个题目上很多学生已经栽了大跟头,但不少老师还是乐此不疲。这不能不说是受了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大环境的影响。
  古人云:文为心声,书为心画。文章的产生需要经历由象生意、由意成文的双重选择。选取什么样的材料,确立什么样的立意,其决定性因素是写作主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毋庸争辩,个人品质――作家的才力,修养,智力的发展的趋向,气质,意志,以及其他的个人特征,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实践证明,即使同一材料,不同的人也会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线,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主题。进一步说,文章立意的深刻与否,正确与否,新颖与否,也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品位”(法捷耶夫语)。同时人格品位还决定文章的格调,情感价值。
  我力主学生正其心,诚其意,固其本,深其源,以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形成高尚的人格,并以个人独有的气质形成自己的文风。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我总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一些淡泊、忧患甚至是苦难的文字材料,比如刘亮程的《像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林清玄的《木鱼馄饨》、《凉面因缘》,贾平凹的《贾平凹散文精选》,等等,然后写一些随感类的小短文,教他们懂得在繁忙而又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懂得挫折艰辛,关注人间冷暖,体味人文关怀,并逐步学会关注生命的本质,进而树立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以下是学生在建国六十周年时写的习作片段,题为《心灵的赞歌》:
  “六十年了,我并没有见证祖国六十年来的发展,但我看到了祖国今日的繁荣。每个人都会说,我爱我的祖国。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爱国,并不是在国足踢球输后,骂骂球员,骂骂裁判;也并不是在自家书房指指点点,讨论我国的今天那是谁的功过,说说中国人的劣根性。我并不否认这也是一种爱国,但这同时也是一种浅层的爱国。爱国,就应从小事做起,在升旗仪式时庄严地对着国旗;在唱国歌时,满怀敬仰的心情……当你把一切都做到发自内心时,你也许也只能说是爱国,而不是很爱国。什么是爱国,也许真的很难说清,但我知道爱国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只要有一个拳拳的赤子之心就是了。”
  文章之所以成功,在于这并不是我布置的习作,而是学生在看完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之后奋笔写下的。我的确看到学生的成长:“90后”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非主流”。在文章中他们一样能对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一番深深的思考,懂得自己为什么而活,怎样才算活得有价值,最终以人格的魅力使读者折服。

  (三)激扬个性,舞出自我。
  生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每一片叶子都有它独特的形状,每一朵花都有它特别的香味,每一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写出个性化的作品。青年是个体生命成长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青春、活力是其生命的个性。它们的彰显就能成就个性化的作文。同时青年阶段又是多变的,有着很多不可预见性,正是这种极具张力的可能性,才成为青年人进行个性化写作的源泉。因为生命的超越是生命与生俱来的能量和活力。
  我常常通过“通感”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正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比如对“绿”的想象,沟通学生的感官系统,从视觉中看到清风拂过,草长莺飞;从听觉中听到细雨滴滴,嫩草出土;从嗅觉中闻到泥土的芬芳,绿草的香甜;从触觉中摸到茸茸草尖,痒痒地直入心间。以此类推,一旦经过感觉的转换,就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想象的辐射网络,将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甚至前所未有的形象,极力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生活不止一种色彩,作文也不能只有一种声音。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走进生活,去感受,就会有独特的体验,或一份情感,或一份思考,或一份想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任由他们放飞自我,在文章中或嬉笑怒骂,或浅吟低唱。一个学生就曾为我写过一段特写:“他方面大耳,敦敦实实,走路却悄无声息,难道是像猫一样长出了肉垫?当他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也许正玩着手机,嘬着棒棒糖,而他会笑眯眯地拿走你心爱的手机,并轻轻地说:‘孩子,认真读书,别老想着玩。这个我先玩着了。’我们会在一旁幸灾乐祸,但也在后怕着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我看后哑然失笑,这是一个沉默无语的学生,但她一直在细细观察、思考,直至把我写得栩栩如生。鲁迅说:“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不要在学生表露出一些乖戾的思想时就惊慌失措,这恰恰是我们健全其人格,培养其个性的良好契机。
  青年人的自我意识一代比一代强,彰显自我价值的意识也愈来愈强烈。马斯洛说:“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一味的压制无异于折断学生心灵的翅膀,人为地将他们闷死在故纸堆里。通过写作,我们应当让学生走向一种审美的人生,超越应试,超越功利,努力实现人生写作,写作人生。
  三、结语
  作文,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跹。作文,也是一种心灵的歌唱,“每个人都在唱自己那支曲子,相信这是世上从未聆听过的最动听的歌”。只有当学生通过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逐步趋向健全的人格,走向审美的人生,写作教学才向着终极目标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马正平等著.中国写作学的当代进展.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