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海波

  摘 要: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扩大教育的范围,促进更多学生进行积极人格的培养,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创造力。辅导员既要起到示范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又要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还要采取一定的团体辅导方式。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层面都出现了以往未曾遇到的众多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正当其时。大学生是日益庞大的一个群体,由于扩招,数量、质量、生源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未曾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缓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采取有效的方式塑造一批健康完美的人才,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这之中,做好处于过渡时期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为之后几年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可以说,它的创建,扭转了以往心理学中对于人类心理中负面因素研究过多,而忽略了个人身上本应具有的正面积极的力量这一局面。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三大领域,即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实施。具体到大学生层面,便可以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激发大学生创造力等方面。这些趋善趋美,以培育塑造积极、优秀品格为旨归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因循旧例、治病救人的缺陷。中医理论中有“治未病”一说,而积极心理学在一定层面上讲,也类似于这种理论指导下的践行者,如果做得得当,则不仅能防患于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新生之“新”,在于他们在学习环境、知识结构、角色认知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一种动荡之中,如果不能及时确立一个明确积极的目标来引导他们的人生方向,当代青年群体中常见的茫然、颓废、散漫等负面情绪就会乘虚而入。新生群体是自我角色认知最模糊又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之一,在很多情况之下,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目标,对于自己未来未作有效规划,因此,用一种积极而非消极、自省而非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内在的潜力,树立明确的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帮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不仅只是活着。用这一宗旨来考量心理学的作用,便会发现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对象其实只是少数问题学生,忽略了或者部分忽略了所谓的“心理健康”学生。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更加强调对于全体学生的一种辅导,这其中既有心理问题学生,又包括一般学生。因此,积极心理学并未否定传统心理学的模式,而是对其的有效完善和补充。在大学新生中问题学生毕竟是少数,虽然应当引起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对其他绝大部分学生的教育。从新生一入学起就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将培养他们独立积极的人格、幸福感、自信心和创造力纳入日常的辅导中,既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进而通过这种力量和信念的传递,使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孤独感、不适应感有所缓解,又可为他们开展大学生活树立一个明确有效的目标。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1.新生辅导员要起到示范的作用。辅导员与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相比,接触到的普通学生要更多一些,因此,辅导员特别是新生辅导员要认真学习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不放弃任何一个言传身教的机会,将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通过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新生。例如通过各种班会向学生传达关于责任、人生态度、荣誉感等积极心理学所涵盖的不同主题,通过用身体语言、态度、笑容、轻松的氛围来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并用鲜活的事例向新生传达相关的理论,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帮助他们准确定位,促进自我的发展和实现,引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开掘自身最大的潜力和创造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时,辅导员在面对心理问题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时,也要通过确立有效的目标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比如从增强他们的积极体验入手来给予他们自信、自尊的感受,进一步鼓励他们表达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消除内心的阻抗情绪。
  2.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学新生,尤其是“90后”的新生,因为多为独生子女,同时又受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的影响,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各方面都迥异于之前的学生群体,因此有舆论指出这是同西方“垮掉的一代”相类似的一代人。但他们也有着积极的方面,比如对于独立的追求、自我价值的表达、真诚、不掩饰自我的好恶等。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形成了大学生所生活的主要环境,新生群体背后的家庭,既是他们获得教育机会的坚强后盾,又在无形中影响到了他们性格的形成。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开放抑或保守,家长子女间的关系是否融洽,这将直接影响到新生在一个新环境中的适应和成长。因此,有必要向家长指出这一点,并且请家长做好配合工作,通过不同方面的努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渗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信任和支持,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获得自我幸福感的体验。而作为校园和家庭支持者的社会,在这个阵营中也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通过传播有利于积极和独立人格养成的理念,以及控制负面行为信息和舆论,这些都能起到支撑学生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作用。因此,如何将校园、家庭和社会整合在一起,努力营造出一个适合培育人才的环境,是应该从新生一入学起就开始考虑的问题。
  3.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相结合。在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如何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就成为学生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而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此而做的准备。因此,有论者指出:“目前大学生的发展性困惑,从表面上看是情绪,认知方面的问题,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的是生活观念与心理发展的滞后。”在价值不断重塑、文化日趋多元的今天,传统的知识模式和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应对这种变化,便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新的要求。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为以后的就业和自我完善打下基础。而在这之中,积极心理学的介入,无疑会为课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将生涯规划作为一条主线,将学生们自我实现的愿望、潜力的发挥、积极进取的品质穿插进去,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从而为今后的择业和就业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4.充分运用团体辅导方式。为新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使新生更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这是很多高校的惯例。但在这种讲座形式下,新生多是被动的聆听者,而很少会主动参与到其中,所涉及的具体事例也因是他人的感受和体验而少了自省、自察的兴趣。要改变这种被动的角色,就需要在其中充分运用更为积极的团体辅导方式,如提升自我抗压、抗挫折能力的心理拓展训练,演讲讨论等真正使学生融入其中的交流方式,以分享幸福分享快乐为主旨的主题班会。在这种彼此启发、彼此鼓励的交流中,既可以使学生真正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了解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又能使集体凝聚力得到提升,可以说能够起到一种建立自信、体验幸福的积极效果,而这也正是积极心理学中所奉行和想要达到的目标。
  当然,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必然会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也需要相关部门提供一系列的支持,但它确实为开阔心理健康教育视野提供了一条可资参考的道路,相信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张燕.积极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拓展新视角[J].学习月刊,2010.2.
  [2][美]卡尔著.郑雪等译校.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3]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