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高职生就业心态问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宪亭 尹新爱

  摘 要: 文章以高职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职生的就业心态,从六个方面阐述了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调整就业心态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生 就业心态 特点 成因 调整对策
  
  暑假走访企业、回访毕业生,反映最多的就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稳定的毕业生,毕业生的频繁“跳槽”给企业造成极大的人才成本浪费,另一方面毕业生抱怨找不到“理想”的岗位,工作环境不适应,个人价值实现不了。因此,教育工作者了解高职生的就业心态,帮助高职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矫正失衡心理,消除不良情绪,做好步入社会的心理准备,做一个受企业欢迎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生就业心态的特点
  (一)就业观念脱离现实
  1.功利心切,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高职生在择业标准中只看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不认为自己能给企业带来多少贡献就应该拿多少薪水,而是认为自己是大专生,就应该拿大专业的工资。对自我的职业兴趣、专业技能、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遇到挫折或看到好的岗位就要“跳槽”。有的学生因为眼前利益未能满足,如工资低、路程远、工作环境或住宿条件不满意等原因就不辞而别。
  2.贪图安逸,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高职生,由于事业心缺乏,责任感不强,吃苦耐劳精神欠缺,因此,所期望的择业标准是轻松、稳定、安逸,不愿到生产一线,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自己创业。
  3.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认为专业不对口就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只能是人为地增加就业难度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
  (二)就业心态调整不好
  1.缺乏自信。在校期间,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较好的规划,感觉头脑空空,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更好的工作时,又追悔莫及,甚至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相互攀比。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动摇了“军心”。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并渴望得到,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
  3.职业逆反。在择业中或在岗位工作中,一旦受到挫折,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较强的职业逆反心理,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这就极大程度地削弱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社会学科本位传统观念的影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就使一些学生心存自卑,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学历水平较低,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没有充足的自信心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特有的专业技能优势,在择业过程中延误或失去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高职生大多为“90后”,独生子女居多,几乎是包围在几代人的精心呵护中,表现出了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象,很少想过责任、义务为何物,加上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值较高,舍不得让孩子到基层和一线岗位工作,不愿意让孩子到艰苦的岗位上工作,个别家长宁愿养着他不挣钱也不要求其参加工作。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社会的大环境造就了高职生独特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使其形成了个性张扬、思想多变、自我意识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有害的思想观念,具有比较强的个体意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接受和树立上具有多变性。
  (四)吃苦耐劳精神教育的缺失
  在学校里,宿舍有专人打扫,食堂有公共碗筷,洗衣服有洗衣机,喝水有饮水机,热水就在楼梯间,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还可以住空调房间,日常生活方便了许多。学校一味强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劳动周有的也取消了,体育课只讲身体素质的锻炼,各种活动也忽视了吃苦耐劳精神的锻炼,职业人为素养教育严重缺失,因此,在对新环境的熟悉、人际关系的处理、租房等方面的压力下,初入社会时的积极性和热情被消磨殆尽,变得消极、胆怯,出现消极怠工或不愿参加工作等情况。
  (五)自身综合能力不足
  现在的高等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高招录取率逐年提高,教育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有些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学习不负责任,得过且过,对专业认识不清楚,缺少可行的职业规划,在就业中存在消极求稳的心理也就容易理解了。
  (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有的高校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不专业、不完善、走过场现象严重,没有把就业指导真正作为开启就业大门的钥匙。许多高职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临近毕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
  三、调整就业心态的对策
  良好就业心态的树立,需要学生本人、社会、学校的共同参与及努力。
  (一)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职生要综合评估自己的性格、个性、素质、爱好、能力、优势、劣势等,认清自我,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不盲从、不盲目,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出选择。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灌输正确的就业思想,对三年级学生注重提高职业成熟度。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广开渠道,注意知行统一。
  (二)培养良好的吃苦耐劳精神
  良好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是就业的基础,吃苦是成功的通行证。在当今社会,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在就业中占主动地位,就会得到企业的青睐。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受得起挫折,只有在挫折中,才能够不断看清自己,反思自己,才能够成长、成熟起来。
  (三)打造扎实的专业实力
  提高自身实力就需要夯实专业基础。学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升综合素质,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工作中。
  (四)开展好专业认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生入校就要开展专业认识教育,使每个人都清楚三年所开设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并通过校外“专业认识实习”了解面对的行业和岗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个环节要比空洞的讲解有效得多。然后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就业指导课,提前积累求职经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
  学校要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正确定位就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敢于吃苦,做好从基层、一线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和困难,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客观分析原因,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当前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高职生们应该相信,只要以饱满的热情、自信的姿态、刻苦的努力、扎实的功底、诚信的态度,积极面对就业,就一定能够在就业的大潮中顺利胜出,谋得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参考文献:
  [1]崔南萍.大学生就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1,(3).
  [2]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中).
  [3]李红.高职生就业心态与就业指导问题初探[J].现代交际,201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