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源发掘,方法指导,机会把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颖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的确,“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认识”。实践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以巩固、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理性思辨得以深入、真情实感得以升华,最终使学生达到“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进行阅读实践,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心中更好地学习语文,展示才能,张扬个性。现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指导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发掘语文实践资源,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1.发掘基本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资源,课内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过去,语文教学工作限于课本、课堂、囿于教案、作业,给富有人文内涵、情感底蕴的语文课程上了一道“紧箍咒”,使教而落窠、学而乏味。为了利用好课内实践资源,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教师指导与学生操练相结合的紧密度,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融合的和谐度,让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参与课内实践,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如,讲完《荷花》一文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悟荷花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我策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荷花,开个小小荷花展;让学生动口读一读有关荷花的诗词,举行小小朗诵会,最后,让学生利用收集的相关材料出一期手抄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整个活动过程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寓于其中,使学生眼看、口动、脑想、手练,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不但学到了许多平时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而且提高了阅读实践和语言实践能力。
  2.发掘丰富的生活资源,培养学生动手感悟实践的能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语文的天地和资源,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大语文观”,要让语文走向儿童生活,走向社会,就是阐释了这个道理。社会和家庭生活实践是学生的亲为力、感悟力培养和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语文又是生活的不可或缺工具,是生活的浓缩和再现。因此,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展现语文背景,使生活与语文二律互动。如在教学《日记一则》时,我针对班内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自己赚钱。过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我总以为爸爸妈妈赚钱很容易,所以平时花钱一点儿也不心疼。今天,我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彻底改变了看法:原来,每一分钱的背后都流淌着辛勤的汗水……”学生在一次小小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是理性的感悟。可见,生活资源深度发掘,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3.发掘有益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索实践能力。
  自然环境的广博性,给人类带来了情的触发和美的熏陶,它是有益的语文实践资源。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关注人类、自然、环境”,将他们带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让学生去感受日月星辰的宏浩、体会鸟鱼虫的生趣、感悟昏沙荒漠的悲凉、领悟生态平衡的紧迫。大自然就是语文的“大课堂”。在这“大课堂”里,学生审美力、探索力得到实践,求知欲、创造欲得到激活。如,我在讲完《海底世界》一文后,开展“海底探秘总动员”主题活动,有的带来了珍贵的海洋生物模型、图片;有的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海底奇闻;有的描绘了未来的海底世界……这样,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体验了“海”的魅力,拓展了“海”的知识,丰富了“海”的语言,同时体味着想象的神奇。这就是自然环境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的功效。
  4.发掘宝贵的历史资源,培养学生的思辨扬弃实践能力。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和宝贵,且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历史素材。因此,语文实践要结合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加以发掘和利用,对学生进行思辨、扬弃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学生探访古建筑、收集民谣、拜访名人、走访老红军老游击队员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一方面体验了历史文化苍桑之美,激发爱国爱家之情,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思辨,丰富了学习语文所必备的历史知识,学会了扬弃。
  5.发掘开放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沟通实践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延伸到学校、家庭,语文教育应主动与信息技术相互整合,实现“一体化”。网络资源是一种开放性的语文实践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声像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优势,借助教学软件和互联网,语文实践变得无时空限制、更有情趣。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与实践,进行网上阅读、网上搜集资料、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活动,拓展学习渠道,丰富语文素养。另外,计算机有快捷而强大的信息搜集、存贮和处理功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提供了条件。如,我在教学《恐龙》一课时,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学、轻松学、有自主选择权的学习氛围。我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有关恐龙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开放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开放中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在开放中搜索、筛选了时代的信息,在开放中实践着学习做时代的主人。
  二、正确指导实践方法,为学生铺筑践行道路
  1.指导学生自主性实践活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做到“三自”:一是自主地选择课外实践活动的项目、内容和时空,以激发求知的内驱力;二是自由地参与实践活动,无拘无束地进入主角,以张扬个性;三是自我展示实践活动成果,以迸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实践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做到“三到”:一是实践活动指导要到点,二是跟踪检查要到位,三是语文实践能力锻炼和提高要到面。
  2.指导学生合作性实践活动。
  语文合作实践活动,旨在形成团队探究精神,聚合群体才智,激发共同兴趣,达到交互渗入,共同进步。在指导学生合作实践时,教师必须注意合作意向性和层次性交融。如,“出黑板报”是一项合作性实践活动,会写的当主编、会画的当美工、阅读面广的当资料员、学习仔细认真的当校对员。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实践,人人都充当重要角色,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目的。
  3.指导学生探究性实践活动。
  语文探究性实践活动,对于启迪学生心智,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创造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教师指导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关键是探究问题的创设。主要是创设一些递进式的探究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入揭示奥秘或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情境。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学生或教师可提出:①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②怎样把这条鱼放掉?③如果不把这条鱼放掉,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随着问题不断递进,学生不自觉地融入了“问题情境”中,激起了探究欲望。
  三、精心把握实践机会,为学生创设探究条件
  1.把握语文教学机会进行实践。
  要根据课文教学内容或进度适时有意识地创造实践机会,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补充。新教材增加了反映亲情的文章,我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亲情浓于血”系列活动。学生踊跃参加,有的写《给亲人一封信》,有的唱《常回家看看》,有的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古诗,有的讲《沉香救母》的故事,等等,均沉浸在亲情的氛围里,探究“为什么亲情有这么大的力量?”等问题。
  2.把握其它学科教学机会促进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不是单一、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语文实践活动应软化学科的界限,配合其它学科教学进行。如信息技术课正在教学网络知识与运用,此时,可安排学生从网络上下载语文资料,从而增加实践机会。又如数学课教学统计时,也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观察,统计校园的树木,了解树木的名称、种类、特性,增强环保意识。
  3.把握校内外活动机会进行实践。
  校内外活动机会很多,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最好机会。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并加以指导。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可安排学生当小记者、播音员等;六一文艺汇演,让学生自编自导节目等等。学生通过亲力亲为,语文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4.把握时事机会进行实践。
  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对学习语文极为有益。结合时事开展实践活动,是时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教师要了解时事,把握时机,及时组织实践。如,四川遭受地震时期,将学生组成“小小宣讲团”,到各班巡回宣讲地震知识,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相关信息,又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总之,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是要“懂”,更重要的在于“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掘实践资源,把握实践机会,精心指导实践方法,从而为学生搭建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舞台,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并运用实践经验,探求运用语文的规律,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