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古诗教学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道赟

  千百年来,古诗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一些古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名篇佳作,是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为了增强古诗的吸引力,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探索。
  一、探究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教师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介绍,使学生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与写作特色,这样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具体,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又如教学杜牧《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指导朗读
  通过教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学生更能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引起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在朗读教学时,教师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为读而读,对学生的朗读不加以指导和评点,走过场而已。二是只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由于朗读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因材施教,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主张最好老师当面范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起到录音带无法替代的作用。录音带的作用适合于诗歌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般不适用于范读。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三、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应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如《次北固山下》:“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通过对照,学生能体会到诗的意境美。再讲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四、创造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联想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应该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有许多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将想像的景物用彩笔描绘成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我的办公桌里,至今还保存着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所作的图画,如:读过《桃花源记》,学生根据武陵渔人的行踪绘制出连续的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寻找桃源(连洞口都画得惟妙惟肖)―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派安居乐业、平静祥和的风貌―离开桃源;学过《小石潭记》,学生画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水澄澈空灵之感;学生根据王维的《使至塞上》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景象;学习《望天门山》,擅长画画的同学利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现场作画,描绘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总之,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如能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总之,教学古典诗歌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抓住教材中的有关因素进行教学,使学生感知、感受和领悟古典诗歌的美,叩击学生的心扉,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他们就会热爱饱含着美的精华的中国古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