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海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面对新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这是一种开拓思路、寻求变异、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这种思维能力,必须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因素,创设求异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用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学生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体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学生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朦朦胧胧,大轮廊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学生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二、以“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学生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通过想象又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
  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我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我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学生说喜欢廉颇。我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一名学生举手了。在我已经表示过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后,这位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我感到很惊讶,忙问:“为什么?”这位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听罢我当即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真能思考!”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这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在第十册有一组全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异同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教学这样提问:“《少年闰土》、《大仓老师》、《忆铁人》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分析、比较、鉴别的过程中,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了网络,而且口头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