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红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个方面则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将自主探究列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探索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有赖于他们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知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就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就能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
  如:在教学数数时,我组织学生数一数自己喜欢的奖品个数,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数出来的。学生经组内讨论后汇报结果和方法:1.幸运星有100颗,我们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2.幸运星有100颗,我们是两个两个数出来的。3.铅笔有100枝,我们是五枝五枝地数出来的……我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充分动手操作,反复点数,营造了自主探索的氛围,主动构建了学习方式。学生回答正确,我及时给予鼓励,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学生回答错误,我并不责备,而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给予肯定。这样就创设出一种和谐,又无任何压力的教学气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趣
  教师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创设富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这样引入:用多媒体演示:两只小熊在森林里玩耍时发现了一篮子苹果,它们决定平分这一篮子苹果。于是,它们俩你一个我一个地分了起来,可每只小熊分到了3个苹果之后,篮子里只剩下1个苹果,两只小熊吵了起来。这时我适时引导:“谁能帮助这两只小熊?”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把苹果切成两半每只小熊分一半,有的说让小熊互相谦让一下,等等。接着我问:“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现象吗?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举出了生活中的实例。继而我切入正题:“我们怎样利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呢?”这样,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对知识的疑问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考虑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引申、发展或综合。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情境时考虑到这一点,会使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有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其认知向纵深发展。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先让学生读书自学,同时给出自学提示:为什么要把6.5扩大10倍?计算后为什么又缩小10倍?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探索,从而得出结论: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区别仅在于因数与积要相应地扩大与缩小。显然,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学习中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为学生的主动探索创设了有利条件。
  
  三、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亲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教师让学生通过亲历操作“动”起来,实现眼、口、手、脑的“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摆小棒的方法去主动进行探索,引导学生边摆边思考边说,通过手、脑、口的并用逐步归纳出“凑十法”,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可以借助动手操作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在设置这样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尽量让学生独立地去探求新知。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交给学生自主探索的钥匙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发现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凭借自己的直觉,先提出某种有目的的猜想,再进行验证,从而揭示出某一类数学问题的有关规律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有目的的猜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圆环面积的计处”时,学生观察图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圆环面积应怎样计算?学生思考后大胆猜测计算方法,很快提出了两种想法:①πR2-πr2;②π(R-r)2。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们又积极主动参与到检验中去。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郁,积极性高,而且活跃了思维,培养了探索实践能力。
  
  五、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合作能取长补短,交流能集思广益。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合作探究有利于形成开放、平等、融洽的气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组织学习合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学具先自己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这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述剪拼的方法,会拼剪的学生很乐意说出自己的方法,原来不会的学生很快也学会了,并且经历了想想、问问、听听、做做、说说的过程。这样使学优生的才能得到了施展,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自然打退了自主探索中的“拦路虎”,同时也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总之,自主探索学习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突出一个“活”字,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口“动”起来。自主探索学习更是一种品质,是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重要前提。学生喜欢自主探索学习、乐于自主探索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