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中如何提高政治教学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爱荣

  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是教师们非常关注的话题。那么在新课改中,教师如何提高政治教学效果呢?
  
  一、通过沟通,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前提。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上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关心出类拔萃的学生,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将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和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再采用恰当的沟通方法和手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俯下身看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有使用合理的沟通方法,与学生的沟通从外化转到内化,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教师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距离近了,消除了隔阂,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就能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恰当的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这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产生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讲授课,又有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教学手段也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根据教材的不同,每堂课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学生便全觉得每堂课都很新奇,兴趣自然浓厚,心不在焉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环节,例如,教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分析法、归纳法、比较等教学方法,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具及教学手段。提问: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及核心内容是什么?可采用学生集体齐声回答的方法;提问: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采用个别学生站起来回答,集体纠正,同桌对答的方法。用多媒体显示教学目标,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可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政治教学效果。
  
  三、在成就感的培养中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学有所得是指帮助学生在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马斯洛的动机激发理论,每一个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就而产生成就感之后,就会兴致勃勃,干劲十足,情不自禁地要求更上一层楼。另外,因为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等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教师个别对待、因材施教能够更有力地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要求上,教师应实行“最低要求和无限发展”。例如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列举现实生活中几个遇到挫折的事例,让学生分析他们都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二是学生列举自己现在所面临的挫折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他们对挫折的理解;三是利用一些图片或录像,使学生直观感受产生挫折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有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的,从而使学生对自己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这样,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相信学生,体谅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因爱老师而爱政治。同时,学生也会力求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尊重而学出成绩,因而产生成就感,从而提高政治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政治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