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情境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日华

  摘要: 本文对如何优化情境设计提高课堂效率方面作了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疑问 思考 变化 趣味
  
  课堂教学是中学化学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对提高中学化学素养至关重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是靠教师去灌输,而是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恰当地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设计,并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和学习能力。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情境设计以激发学习兴趣呢?
  
  1.巧设悬念以“疑”入境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时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探究的兴趣来源。在课堂教学中可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从而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授《化学与社会发展》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在人类进化、文明和生活改善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展示在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技的创新等方面化学起到的关键作用,和未来社会化学广阔的发展前景等,使学生生动地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处处是关键”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还可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从精彩的实验现象开始,在“观察―惊叹―疑问―探究”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并初步尝试到探究的乐趣。除此以外,还可以大胆地引导学生设想、并讨论:①假如合成出了隐形材料,神话中的隐身梦想就会实现;②假如搞清楚了牛体内草变牛奶的化学历程,就可以不用养牛,用草做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批量地生产出牛奶来……使学生从化学神奇的发展前景中,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2.启发探究以“思”入境
  
  巧妙设置实验和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探究,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强化能力及创新精神。同时这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考虑到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使整个环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探思结合,让学生不断通过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到探究化学知识的乐趣。如在讲铁的电化锈蚀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常见几种现象:①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②涂了油漆的铁不会生锈;③干燥的铁制品不会生锈;④纯铁即使放在含氧的水里往往也难以生锈;⑤不纯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就很容易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铁制品生锈的几种假设并探讨:
  (1)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所致。
  (2)是因为铁与水直接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3)是因为铁与水、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主要是含杂质的铁与空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活知识进行大胆的推论,然后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通过设计用铁、碳棒作电极插入氯化钠溶液并接入电流表的实验而得出结论:纯铁和干燥的铁在常温下一般是不被锈蚀的,铁生锈是含杂质的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电化学反应所引起的。这样用设问探究的方法,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令人满意。
  
  3.变换方式以“主”入境
  
  一般上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对书中思维难度小、用于扩大学生视野、应用性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尝试改变传统方式,引入教改思路,提出线索,加以适当的辅导,并提前布置,让学生查找资料自学、探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让优秀的学生去讲授。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氧族元素中二氧化硫的内容时,可把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一节的内容设置成“大气污染及其治理”和“水污染及其治理”两个课题,提前两周布置给学生,把各班学生分四组(每两组分别探究一个课题)去查找资料、在教师辅导下去探究,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选出其中较优秀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最后教师给予点评。这样做学生主动性强,积极性高,兴趣浓,效果不同凡响。
  
  4.喜闻乐见以“变”入境
  
  教师在每节课的讲授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和学生实际,尽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授课。如用通俗易懂的生活例子类比,用有趣的动作或表情、幽默的语言设计生动的实验情境、引导动手或讨论,采用多媒体、动画或实景录像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等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不断地培养提高教师适应新教改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可采用实物与大量多媒体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和身临其境,使其趣味大增。
  
  5.辅助实验以“趣”入境
  
  补充一些与生活相关或色彩鲜艳、变化奇特的试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前围绕讨论内容和教学目标做一些趣味实验。如:
  (1)讲HCl和NH3的反应时,可设计做“济公扇烟”。
  方法:向桌面上的玻璃片上滴几滴浓氨水,花扇的上端边沿滴几滴浓盐酸,口称这个扇子是神仙所授,具有“仙气”,然后靠近桌前浓氨水处扇几下会出现烟雾腾腾的景象,令观者称奇。
  (2)学习碘单质的性质时,可设计做“指纹实验”。
  方法:一张新白纸,用手指一压,留下指纹;一只盛有碘酒的试管,将其固定于铁架台上加热,碘蒸气逸出时,将白纸中压过指纹的部位置于试管的上方,一会便会在白纸上清楚地显现出指纹。
  原理:手指印痕处留下的手指分泌出的有机物将升华的碘单质留于其中,故可显出指纹。
  实践证明,在课前辅以这些生动的实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增强了化学课的吸引力,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
  总之,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只有认真、经常、反复地钻研教材,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改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采用多种化学活动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课堂内尽可能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爱学化学,从而变“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活动为“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