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知识到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252-01
  汉语语音学是一门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规律的学科。近年来随着播音主持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汉语语音学的知识被越来越多的学子所渴望接触。在全国开设汉语语音学的高校当中,中国传媒大学的汉语语音学课程可谓与众不同,相比于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对于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的考究,中国传媒大学的课程更偏重于如何借用汉语语音学的知识规律调整改善播音发音的状态。播音主持艺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过去播音主持的学习,往往依靠电视广播的示范,直至今日,依然有学生误认为只要是“像”播音员主持人就是正确的发生发音方式。缺乏科学的内在规律,就像没有扎入深根的树苗,随着风向变来变去不说,更有被摧折的危险。因此,笔者希望广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子,可以买一些汉语语音学的书籍多多研究和体会,相信会从另一个层面对自己的语音发声有更新的认识。静下心来探寻语音学的规律,我们会发现,播音知识的学习反而是水到渠成的,因为意外地增加了更多视角和维度,不仅仅是字词的发音,那些原本看来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外感受、备稿六步等等也有了更深刻的内心感悟。本文笔者将着重结合汉语语音学知识来谈谈我对播音发声、播音语音的的几点看法。
  第一,播音发声的联动性和整体性。比如字音“啊”的发音过程,看似仅仅是口腔内部用力产生的结果,实则不尽然。口腔的重要性自不用说,央低的位置首先要找准,找准了才能产生听感最舒服的“a”音,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舌立壁坚”的发音状态,否则发出的声音就会疲软松散。气息的支撑是基础性的,如果用气偏浅,发音时不仅音质不稳,还易造成喉头用力。另外,看上去虽然只发了一个无意义的“a”音,但如果心中没有情感支点,就算前几者做得再到位,也不过是一个语音标准的空壳子,没有情感色彩的润泽,声音就会显得缺乏色彩,苍白无力。这个小例子便是联动性和整体性的一个表现,人体就像是一部运转精准的机器,发音时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最终呈现的效果。
  第二,播音发声有规律,但不是全部。面对纷繁复杂的汉语的各种语音现象,想要寻求规律举一反三是每个人的自然愿望。之前学习语音学,很多小知识全靠死记硬背,先不说可能一半儿都背反了,即使全部清晰记忆,但始终觉得无规律不成体系。一旦学习了各种语音学规律,对那些曾经熟悉的知识便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从某种角度说,规律不是互不往来的,规律是有交集的,小的规律也会被包含在更大的规律里。比如前音后发,窄音宽发和语流音变中的同化现象实际上共同符合一个规律,那就是协同发音原则。尽量使语流中的字词发音相互协同,使语流听起来稳定和谐。有规律但不是全部也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汉语普通话轻声的发音与词义和语法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气词、助词、缀词等等经过总结的规律帮助我们在通常情况下一眼就能看出哪个词应该读轻声。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规律之外的轻声数量也很巨大,这些轻声语词只能靠我们用自己的理解去记忆,别无他法。但是我们要知道,一切语音的知识都是有规律,或者说是有原因的。我们无法探知的规律,都是暂时隐匿的。毕竟汉语语音学是跟随社会发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也许一个偶然的社会事件就改变了当时的一些语音现象。因此,我相信对于语音知识的追根溯源不是无用功,还有很多奇妙的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相信对于热爱语言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子来说,这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过程。
  第三,汉语语音学对于播音发音理念的不断更新。首先是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于认识格局的变化。比如,对比豆腐[touf]和英语doff[d?f]的音标我们可以发现,豆腐的腐在读轻声时,实际上元音的发音只留下了一个唇形特征,韵母基本已经不发音了。学习了国际音标之后,能够把汉语普通话和外国语言的发音做一些比较,更加有助于两种语言的发音感受。这种认识格局的扩大,视野的扩大,对语言学习来说,实在是大有裨益。其次是知识的更新,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不知到知,二是知到新知。不知到知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前后鼻音的起始音就是不同的,比如an和ang的a音,an的a音是前a,ang的a音是央a,不清楚这一点,我们就弄不清an和ang音发音不准确的病根在哪里。再比如,现在了解到一个新的概念:唇腔,不仅知道了原来双唇之间狭窄的空间还会聚合出一个腔体,还知道了合口音u音容易产生唇腔,而在播音当中为了避免唇腔的出现,所以在发u音是要唇部肌肉全部收紧用力,尽量减少唇腔色彩。而知到新知是更高一个层面的“知”。那些原本了解甚至熟悉的概念,被纠偏或者被更新了。比如对很多同学来说都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重音的问题。很多同学误认为,重音就是语流当中需要着重加重突出出来的字词,这样简单的音强的增强,听感上语词笨拙,语流也显得迟滞。然而语音学对于重音的最新声学特性实验得出一个新结论:对于大多数语言来说,词重音最重要的声学关联物是音高和音长。看来,用音长和音高来强调重音不仅仅是区别多样的技巧,也是受众听感上的基础要求。这种知识的不断更新也体现在对于自身语音面貌的改善上。从知道气息要下沉但不知如何下沉到学着用胸部支点来使声区和气息保持不上飘再到加入发音是字头找人中点的方法来转移注意力以放松喉部。这一连串的发声发音技巧的更新像是从多个角度去解决固有问题,而有一些问题,换一个角度,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是笔者认为汉语语音学与播音发声、语音之间交界的一些典型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一门应当被我们所重新认识的学问,是一片遍地珍贵贝壳的美丽沙滩。笔者始终认为,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获得知识,永远不是目的,重要的和宝贵的是见识和认识,见识和认识是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改造的。知识打开见识,见识塑造认识,对于语音学的认识可以辐射到播音主持专业以及其他学科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智慧恰恰来自于认识的变革。从知到智才是我们学习的路径和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43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