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明节的清明馍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绝古诗《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堪称清明题材诗歌的翘楚。清明节的时候,除了祭祖归宗,我们还可以吃清明馍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绝古诗《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堪称清明题材诗歌的翘楚。清明节的时候,不能够回家扫墓,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异乡路上奔波,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况且,天也不作美,将牛毛细雨纷纷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想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杀杀寒气。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远远地指向了杏花村。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虽然只截取了清明节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但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杏花春雨贵如油。农谚云:“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彼时田地正需要时节好雨的滋润,“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农人们不像诗人多愁善感,他们在意的只是庄稼的丰欠,因此这场及时春雨让他们欢呼雀跃。在农耕时代,风调雨顺那就是好年景,赶紧播种吧,秋天又能多收三五斗了。
  杜牧《清明》成为千古绝唱,也让“杏花村”名满天下。据说诗人笔下的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阳县杏花村,相传自南北朝以来,此处便以产美酒著称,这首诗直接将“杏花村”捧成了中国名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诗酒渊源深,这也是中国文化特色吧!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堪称当时清明墓祭的速写。清明细雨是离不了的,像那些拜祭人的愁肠,把人们的悲哀情愫凸显得淋漓尽致。这清明雨像牛毛、像细丝,落在人的衣衫上,湿漉漉的,但还不至于无法忍受。如果因为些许细雨就取消清明行程,倒显得阴阳相隔的人们感情菲薄如纸而已,那么对于祖先的虔诚与离愁又从何谈起呢?
  程颢,字伯淳,人称道明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与弟程颐就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他在《郊行即事》中写道:“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首诗也是写清明,但是那种常见的阴霾或者郁闷一丝也没有,在诗人的笔触中,清明正是花红柳绿时节,结伴春游踏青去,切莫要辜负了大好春光。能喝你就多喝点,能跑你就走远点,兴之所至,反正务必图个痛快!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谁说清明就一定要搞得凄凄惨惨戚戚呢?除了祭祖归宗,我们还可以吃清明馍馍,这可是儿时的一道美食。在我们固有的记忆中,每年小麦丰收后,父亲都要把部分小麦磨成面粉,然后炕馍馍给我们吃,名为“吃新”。把面粉和适量温水反复搅拌,直到面团变得浓稠,就可以炕馍馍了。首先把锅烧热,把菜油倒在锅铲上,沿着锅壁下划一圈,如此则整个锅里都有菜油了,炕馍馍时面团就不会粘锅。抓一块面团,两手和在一起稍微搓一下,使面团呈圆形,然后啪的一下贴在锅里,用手背稍压一下即可。注意炉火不能过大,不然馍馍很快就焦糊了,不好吃了。估计一面已经酥黄,就用锅铲翻一下,使馍馍另一面贴在锅里。等着馍馍两面都酥黄时,就可以起锅了。这就是乡村传统的小麦面馍馍作法。
  然而清明馍馍跟面粉馍馍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有些地方叫“青团”,也有叫“清明粑”的。清明馍馍所需原料是糯米粉和棉花草。糯米粉很简单,将糯米打成粉即可,就是俗称的汤圆粉,当然也可以用石磨推出来,但是费劲费事,就看你有无那心情了。何况作为石器时代的遗存,要找盘石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在城市,这已经成为一件稀罕物件。
  棉花草又称清明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田埂沟坎边,白色的茎,青绿的叶,肥嘟嘟地贴着地面。叶子狭长,背面灰白,细细柔柔的绒毛附着一层密密的粉状的东西,如披霜雪。叶片中央,一簇淡黄的花儿静静绽放,花细小,只有米粒大小。素朴,淡雅。清明时节,山坡上,田野边,到处都长着棉花草。在饥荒年代,据说棉花草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毕竟这样可以吃的野菜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我觉得,棉花草是专为清明而生的,它丰满着国人年复一年的清明记忆。母亲就曾告诫我,清明时节一定要吃棉花草,吃了肚子不会痛。是否真有其效,没有考证过。这就像端午节那天,百草都具有药性的说法差不多。
  棉花草采摘回家后,择去黄叶,洗净泥沙,放在开水里淖一下,再用清水漂一漂,细细地切碎。然后把棉花草和糯米粉混合起来搅拌均匀,呈浓稠状,当然可以加上温开水、鸡蛋液和白糖。最后选择适量面团放在平底锅里油炸,待两面变得酥黄就可以起锅品尝了。这种清明馍馍滑嫩、清香、焦脆,特别是其中的棉花草,给馍馍增色不少。
  当然清明馍馍也可以换种形式出现,那就是在笼屉上蒸熟,只不过馍馍里面要加入馅心,这就有点像包子了。馅心看个人喜好,母亲喜欢用蕨苔炒腊肉粒做馅心。如果棉花草混合得比较多,那么蒸熟的清明馍馍就碧玉一般,盛在盘子里端上桌,简直就是艺术品,使人根本不忍心下口。
  清明馍馍蒸也好,炸也罢,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做出来,那都是祭祀祖先必不可少的食物。清明节的清明馍馍,承载了中国人对离世亲人太多的思念和牵挂,承载了中国人若干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基因。小小的一个清明馍馍,那也是功劳不小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58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