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大类招生模式下高等数学教学新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按“大类招生”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有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较好地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对于高等数学而言,不仅要充分认识在大类招生模式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要努力探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数学;大类招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080-02在“大类招生”教育模式下,如何强化高等数学基础教学,探索有效的教学思路,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类招生模式的发展趋势
  大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不再按具体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并进行招生,而是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专业整合成一个大类,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的模式。学生入校后,在低年级先进行一系列通识教育,进入高年级后按照学生的个人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进行分流培养[1]。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改革,有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线逐渐淡化,理工结合、文理结合、人文结合;二是学科建设的内涵向加深基础、向高新技术领域扩展[2]。而我国的高校长期以来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造成学生学习专业口径过窄,毕业后适应性较差,实际应用能力差,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弱[3]。而大类招生体现人才培养的全球化视野,缩短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能有效避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缺陷,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通才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有利于优化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且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是我国高校招生的主流趋势。
  二、大类招生的积极意义
  (1)体现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基础教育的理念,能有效破除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促使高等教育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为什么我国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难于超越狭窄专业限制,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辅助和补充,不仅意识上还是实践上都很难于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科教育阶段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专业技能,更应着重于培养学生不断求索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知识,大类招生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2)大类招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事实上,社会上综合型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因为当今就业市场是一种动态就业市场,已不是之前的一业定终身的状态。比如:我国下岗人员再就业难的现象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其原因在于许多下岗人员缺乏相应的综合能力,缺乏知识、技能储备或缺乏开发知识、技能的潜力,即或社会给与就业机会也难于胜任。
  (3)就高等数学教育而言,有利于提高高等数学学科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类招生模糊专业之间的界限,纠正不能体现自身专业特色的狭隘观念。过去,高等数学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学生很难有学专业课的劲头,多数是在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化下被动而为。实行大类招生教学模式后,学习高等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学生真实需求的内化过程,认识到了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有过半的综合类和重点院校实施大类招生,既有成功经验又有目前难于克服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条件有待改进、专业结构有待调整和资源配置相对缺乏等的院校而言更是一大挑战。那么,是不是无论什么层次的高校都能很好地推行大类招生模式,是否都能产生预期的人才培养效果,这有待于我们深入分析和总结。同样,高等数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地位等该做出怎样的调整和设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1)现行高等数学教学难于适应大类招生的教育模式。现行的高等数学教学以公共课形式体现,主要针对非数学专业的理科学生,教学目的体现为基础性、工具性和专业服务性,而不是体现为培养综合性人才和通才教育思想。
  (2)现行高等数学教学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课时少而内容多,且授课时间不连贯;知识体系按知识结构编排,缺乏针对性和选择性,且未强调应用性知识;学生往往停留于单纯的知识学习,很少上升到数学观的层面;学生普遍轻视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和意义,学习过程中感觉压力大,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3)高等数学教学组织分散,难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的由各个专业学院自行组织教学,有的归于数学学院组织教学,有的由高校独立的基础数学部组织教学等。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难于整合,教学方案难于统一等。
  (4)现行的高等数学教学大多使用通用教材,对不同专业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因为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模块要求不同。同时,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难于兼顾高等数学课程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衔接问题。
  (5)由于我国现阶段高中文、理科数学课程分离,初等数学教学各有侧重且不同步,而现今许多高校的专业实行文理兼收,这就出现在相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之下学生存在数学基础较大悬殊的问题。如何弥补这种客观差异,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如何调整,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6)不同大类实行专业分流时间不一,有的进行通识教育一年后分流,有的两年后分流,需要规划不同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这又是一大挑战。
  四、探索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1.高等数学学科定位的认知
  要探索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清楚数学的学科地位。英国著名哲学家R.培根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马克思也曾说:“一种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可以想象,数学对推动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三个显著特点,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掌握一些计算方法,其主要的任务是要通过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活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对拟培养的人才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迪。使之形成强有力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2.强化高等数学的通识性
  高等数学是构成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但是,在以专业招生模式下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的效果普遍不理想,其重要性并未体现,学生认为数学难学,甚至质疑学习高等数学的必要性,认为“数学无用”的学生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过去的高等数学对基础性认识不够,缺乏对高等数学发展及其理论的普及教育,缺乏对数学知识应用性的引导。其次、教学中,对待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认知、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等习惯性地体现出专业课程特点,片面强调高等数学的知识性和逻辑推理训练,缺乏针对性,致使学生学习总感觉困难重重,难于理解和消化,而且很快就忘记。再次、尽管学生认可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等数学主要作为一门公共课进行教学,而学生认为公共课可有可无的观念根深蒂固,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大类招生的教学模式下,上述这些现象可以得到解决。因为高等数学作为通识性课程,在通才教育、大众教育的理念下,不再单纯以体现基础性和工具性为教学目的,而是人才培养中所必须的知识结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即或在之后不分专业学习(国外许多高校本科教育阶段不分专业)的情况下,高等数学知识也完全可以作为自身能力而发挥作用。因此,强化高等数学通识性课程特征,可大大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综合型人才培养。
  3.强化数学观
  高等数学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许多实际问题都需要转化为数学问题来分析、判断和解决。但是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停留于对高等数学具体知识的认知和运用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数学思维以及数学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认知层面,没有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物化到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中去。原因在于,我们只了解数学知识而缺乏数学观。所谓数学观,即人们对于数学的本质、数学思想以及数学与周围世界联系的根本看法。我们只有坚定正确的数学观,借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论,才可能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我相信那些认为数学难学和数学无用的观点就很难站住脚,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会增强了。
  树立良好的数学观,首先要加强高等数学历史和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发展、学科性质以及对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巨大作用有整体认知。其次、要把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数学思维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因为,今天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远远滞后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再次、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把学生从单纯推演一道道计算题的环节中解脱出来,留给学生更多可独立分析、操作、实践、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探索有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以期强化学生的数学观。
  4.优化高等数学知识结构和培养方案
  优化高等数学知识结构和培养方案,是大类招生模式下高等数学教学必须首先探索的具体问题。
  (1)高等数学知识结构必须体现大类招生模式下通才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体现高等数学的学习意义和实际价值,才有助于学生建立对高等数学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如积分为微分的逆运算,而定积分则为和的极限,只有将这些新旧概念在头脑中不断同化作用,才能形成新的高级知识结构网络,才能加强对相应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超越知识本身的讲授,并且要从整体性上探索知识结构关系,让学生在知识认知的过程中找到同化点,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学习效果。
  (2)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化和实施环节,其中教学内容的优化是重点。教学内容的优化不能简单地回复到只注重知识的逻辑关系上,在体现知识的相关性的同时,更要体现知识的应用性,体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大类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同时要关注同一大类下不同专业的具体差异。改变大而全、无差别的内容结构。实现基础统一、适用多样;注重区别、沟通专业;体现素质教育、保证专业够用;既重视理论系统、也体现数学应用的四项完美结合。比如:将按专业招生模式下的培养方案修订为按大类招生模式下的培养方案;加大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学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合理分配知识量和课时量、协调教学进度、处理好分专业后高等数学与相关学科相互衔接、交叉和渗透问题;有选择性地划分知识模块;避免任课教师随意调整教学内容的现象等。
  同时增加实验和案例教学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专业意向,认识高等数学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计算机编程,数学建模、数理统计等。
  5.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单纯的知识问题转化为思维能力问题,其方法很多。比如:避免在相对次要的教学程序、过程和内容上占据思维空间就是一例:大家知道,高等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计算,计算是一种必须的过程和方式,也是一种直观的思维过程。作为高等数学教学而言,尽管计算的过程和内容不可少,但不可占据大量时间。通常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因为计算的复杂过程和强度迫使思维停顿或中断,无法使思维延续或完整,这就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应减少机械、重复的计算性过程和内容,留出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这更有助于高等数学的理解和学习。再如:在讲解极限定义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计算几个极限,而是更应该形象的讲解极限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极限不仅仅是一个数,而是两个无限靠近的过程,然后自己去体会无限靠近的刻画方法――距离。更要把“感受过程”的思维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同样,针对极限这一抽象概念,为了使之形象化,简单化:可以联想到时空中的大,小;长、短;延长、缩小;渐变、发射等概念及其变化,这些都包含了朴素的极限意义,简化了对极限的理解。而且这些概念往往运用于视知觉领域,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能力,更超越了抽象的数学思维,打破学生认为数学思维就等于抽象思维的传统认识。
  五、结语
  按大类招生体现我国高等教育从一次性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转变,体现了通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理念,体现了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一种培养模式。尽管大类招生模式是我国高校招生的主流趋势,但是各个学校不能盲目跟风、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师资队伍、专业构成、教学条件、资源配置、办学特色、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的建设和改革,才能在大类招生模式下更好地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24(01):88-89.
  [2]林蕙青.贯彻十六大精神,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P].中国教育报,2002(17):12-26.
  [3]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65
  [4]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88.
  [5]张耀荔.浅析高等数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98.
  [6]颜士新.简析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结构与数学理解[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55.
  [7]王家军,张香云,贺志民.专业大类教学模式下公共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J].大学数学,2012(02):11.
  [8]李凡军,李颖.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中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189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