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拓展小学语文外延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亦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课程,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语文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亦曾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锯子、刨子、凿子等。”显然,叶圣陶先生更注重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换而言之,也就是语文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利用语言这个工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即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
  在深刻理解了语文“人文性”的基础上,践行于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总是想方设法地在增强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达到在提升学生语文这个人文学科水平的同时又培养其具备人文情怀和精神。
  一、努力营造阅读氛围,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的表达是一个积累和内化的过程,而在此中,让学生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就是其最为有效甚至是长效的举措之一。培养学生长期阅读的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有典范可循
  每接手一個新班级,笔者首先拿进教室的除了一本新教材,还会附带一本课外阅读书,明确告诉学生“我喜欢阅读,同时也喜欢爱阅读的学生”;然后在课间,笔者会时常安静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认真阅读书籍,以身示范;时间一长,有学生就会好奇地看看笔者正在阅读的书籍,或者是也学笔者的样子,安静地拿着一本书阅读;每当这时,笔者便立刻表扬:爱看书的孩子最美、阅读是最美的姿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阅读典范的树立,爱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多,阅读的氛围也就愈来愈浓厚了。
  2.让学生有材料阅读
  每到开学初,笔者总是将之前收集学生书籍摆放好在教室的书架上,保证学生习惯在课间可以很便利地取书阅读;每到教学中各种评价和奖励时,笔者也总是将自己在网上抢购到的物美价廉的书籍奖励给学生;同时,笔者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买适量的新课标规定阅读的或其他有益的书籍摆放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和交流阅读……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学生有材料阅读。
  3.让学生有时间阅读
  每天必须保证学生有至少20分钟的独立阅读时间,不受任何干扰,就做一个安静的读书人;除此,每周必须保证学生有至少一节课的阅读课;且每周末要求学生至少有两个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
  4.让学生有兴趣阅读
  在闲暇之余,笔者会将自己看过的适合学生的书籍或者文段读给学生听,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此引导学生去看老师读过的书籍;或者创设平台由学生交流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每周安排一次读后感的作业,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有一个思考和积累、沉淀的过程。
  长期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对世界拥有敏锐、丰富、细腻的感受,并能珍视每一个独特的心灵和价值;使学生能够用最简单的途径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使学生能够品味祖国文化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古典文化的阅读,能够使其具有历史文化意识,能够返本开新。
  二、注重语文资源的挖掘与扩展
  笔者深深地知道语文书中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所以,笔者尽量科学地使用教材,不断地挖掘与扩展语文资源,尽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
  1.注重教材的延伸与拓展
  既是由课堂中教材里的问题牵引和拓展,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笔者提出:历来中国被世界誉为“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可是为什么堂堂的泱泱大国却会被糟践到无法保存这个世界级园林的地步?当时我们国家究竟在世界上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请你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又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文中,为了让学生在品味到朱先生文字的细腻和诗意后,笔者将开篇的文段改成一首诗歌进行诵读并背诵,又在课后让学生去赏析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理解时光飞逝,应珍惜当下,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
  2.注重辩证思维的培养
  既是鼓励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辩论,或者是笔者寻找时机,另辟蹊径,故意和学生的观点相悖,引导他们经过思考勇于反驳我的观点。如,“还原真实的诸葛亮”一事中,笔者一个人以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他们七八个学生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互相辩驳,使学生懂得小说中的写的历史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会有一定的差距,鼓励学生读《史记》《东周列国志》等经典书籍,扩展更多的历史知识,懂得欣赏和传承民族文化。如,讨论电影《二十二》,笔者主申日本天皇在二战时提倡的“大东亚共荣圈”观点,学生站在我国历史背景的角度,反驳我的观点,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更是让学生懂得要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拒斥日本天皇宣扬的对人的物化的人文思想。又如,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中,我们辩论:“贫者”是接受“嗟来之食”放弃尊严呢,还是应该不接受“嗟来之食”放弃生命呢?让学生可以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使学生懂得要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也懂得尊重个人的价值,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3.注重古典文化的熏染和沉淀
  具体落实在对古典著作的阅读和思考方面。经典著作是创造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力量,是一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于是,笔者积极倡导学生阅读经典,探讨经典。比如,笔者最近阅读了一套《鬼谷子的局》,在跟学生分享读书体会后,引导学生去读《鬼谷子》这一文化经典,并去了解苏秦、孙膑等春秋战国时期诸多谋略家的故事,并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又比如,在学习白朴的《天净沙·秋》中,笔者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对比阅读,从中让学生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的景致,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古人的心境原来可以通过诗词传递到我们的心里……而这些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有助于他们的生命发展。
  4.注重时事新闻的关注
  一个人要懂得历史文化,方能确定人格定位,但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可见懂得以史为鉴,能够汲取历史的精髓,然后将其运用于当今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在笔者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一起探讨“美国竞选”“长颈族”,让学生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也可以和学生针对最近的“江歌、刘鑫事件”,一起探讨人性的善良与丑陋,使学生具有审视人性、理解人性,而后进行自我反思,重视自身德性修养的提升;引导学生观看《辉煌中国》,培养其具备国家意识,并拥有爱国的情志,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主义倾向。
  5.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
  既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倡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让学生收集在生活中你所喜欢的广告词,谈一谈你的看法,并且试着自己创作两条广告词;还比如,你认为父母对你要求太严格,管束太紧,你可以怎样和他们进行交流;“罗一笑,你站住”的事件中,笔者让学生去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察看大量的点评,也讓父母加入这场讨论,写下自己的观点,最后在得出自己的主张之后,在班级里进行辩论……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对于人性的复杂,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都给予深切的关注,并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接受个人乃至世界的多样性,懂得理解和宽容……语文实践活动看似不拘形式,宽松自由,其实主线一直都是,笔者想让他们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去生活中享受语文,用语文去优化生活。
  总之,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在夯实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能力,最终使他们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直接、通俗地表述应该是:让学生具备敏锐、丰富、细腻与独特的个性感受,同时实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宇宙及其他动植物的关切,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自尊的生命个体。
  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5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