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近三次课程改革的简单解读,厘清了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三者的关系,在发展历史和内容方面,为更好地理解我国学生所应发展的“核心素养”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最终落实到“如何发展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现实的任务上来!
  【关键词】双基  三维目标  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69-02
  1.我国近三次课程改革
  1.1我国课程改革历程
  1950年2月10日,教育部中学教育司召开普通中学数理化教材精简座谈会,强调要注意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但尚未提出“双基”概念。1978年后,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先后出台,这时,中小学各科教学都突出强调“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入21世纪,每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美国提出“21世纪技能”,日本采用“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提出“胜任力”,那么我国学生到底需要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能在新世纪生存、生活和发展呢?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随后开始广泛地在教育界内部征求意见和建议,2016年2月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
  1.2三次课程改革解读
  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那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世界各国可能表述不一样,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教育的真实目的就是育人。
  先回答什么叫核心?核心是相对空间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核心”不能“多心”,多了就难于聚焦,难以成“核”!
  1.3“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关系
  我国进行课程改革以来,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一个螺旋上升逐渐递进的过程,后者较之于前者,既有传承也有超越,是从学科知识本位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1]。
  2.如何理解我国学生所应发展的“核心素养”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只要厘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学科知识技能”、“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认识了我国学生所应具备的那些“核心素养”了。
  我们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经常提到“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现在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素质”是先天的,只有一部分“素质”是后天的;但“素养”是“素质”加“教养”的产物,是可以通过教育形成,是后天习得的。而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最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根目录”),我们只要落实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3.如何发展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修订新的学科课程标准,开发综合(跨学科)课程体系。
  其次,加强各级学校软硬实力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水平。
  最后,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科学评价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学生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什么阶段重玩耍,什么阶段重态度,什么阶段重品行,什么阶段重成绩,什么阶段重选择,不同的侧重其核心就有变化,要研究发展分阶段、有侧重、递进的核心素养!
  当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该如何判断这些培育是否有成效呢?有了成效又该怎样去评价他们的“核心素养”水平呢?
  对一个人及他的核心素养的评价是可以贯穿他的一生的!一个优秀的学生,他优秀的标准不是只有一个,特别是不能只用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他!我们要做“伯乐”,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把学生优秀的一面挖掘出来!只要是适合某个招生单位的培育理念,就是该校评价学生的基础,“最适合”的就是优秀的学生!比如有些學校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勇于接受新挑战,善于跨文化交流、沟通、合作的国际化创新人才,适合这个理念的学生就是该校要招收的学生”!现今很高兴地看到我国很多高校由原来的“看分招生”通过自主招生面试逐渐走向“看人招生”的过程。这些就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的科学评价!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2016年第1期11-13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30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