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阅读”平台让校园阅读走进新时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阅读,既是小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他们获取知识、拓展能力、训练独立思考的重要渠道,更是提升语文素养和习作能力的必要途径。就学生的短期目标而言,高考改革增加了语文的权重,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这就使得小学学段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看,阅读是他们实现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处在学龄阶段的小学生正是阅读兴趣、习惯以及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将对小学生的阅读教育作为工作重点,非常符合当前的新形势。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兴起也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朔州市朔城区第一小学将阅读与互联网相融合,构建了完整的“互联网+阅读”的模式,让学校的阅读教学步入了新时期。
  一、积极引进,使校园阅读进入多层次、多元化时代
  多年来,我校始终积极致力于对全体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过往的工作中,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学校很难掌握学生个体的阅读情况和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指导;无法将学生的阅读喜好与阅读能力相结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思维特点;特别是在开展阅读评价时,由于时间和人力成本都相对较高,教师也很难进行相应的纠偏和引领工作。
  为了更好地将阅读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同时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学校经过多次商议和讨论,决定采用“互联网+”的教育方式来开展此项工作。经过细致考察、筛选和对比,我们发现“攀登阅读”这款应用程序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于是我校果断引进,并立即投入使用。这款应用程序设有学生端和教师端两个入口,教师和学生均可从各自的入口登录,对各自的功能项进行操作。
  学校以“互联网+阅读”为阅读教育的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质量。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我校当前的教育瓶颈,更为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奠定了基础。
  二、广泛使用,使校园阅读进入信息化、综合化时代
  提供适合学生的书。“攀登阅读”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从难易程度和喜爱程度两个方面对书目进行分级,匹配出最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教师通过汇总出的数据,了解学生的选书类别分布,然后选择出可以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且学生喜爱的书目推送给他们。
  积极展开线下活动。学校多次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包括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等等,并鼓励学生展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全校的读书展示活动中,学生用课本剧、演讲的形式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在读书分享交流会上,学生在阅读小组中以读后感、读书笔记等文字的形式与同龄人交流收获、体验,不仅让学生自我学习的价值得以体现,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不断阅读的习惯。
  帮助教师精准指导。学生读完一本书后,需要在平台上就该书内容进行答题,获取阅读测评认证,以证明并且记录此书已读。平台会将学生的成绩实时记录下来,并形成对他们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的具体分析,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时候便有据可依。而教师在对学生阅读的跟踪评价中,也能够依据学生在平台上的阅读数量、内容、读书笔记、读书感想等来进行评价。
  监控阅读全面均衡。教师可以通过“攀登阅读”平台上的大数据,了解学生阅读各类图书的具体数量,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把控,让学生的阅读内容更加全面均衡。
  探索新颖教学模式。“阅读分层教学课例模式”是我校以大数据为依托,对阅读教学的全新探索和尝试。即学生在预习时就要自主阅读课文出处的整本原著,并回答相应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通过平台上的数据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形成初步认知;上课时根据学生理解程度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课后再让学生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文带文,举一反三。
  三、深入应用,使校园阅读进入全民化、全面化时代
  截至目前,我校开通“攀登阅读”平台账号的学生人数共941人,登录过平台的人数为911人,登录率为97%。共计阅读图书18457本,阅读字数为92668万字,阅读积分为687215分。参与者人均阅读本数为19.61本,人均阅读字数为98.48万字,人均积分为754.35分。这个阅读量不仅完全超越了过去在校学生的阅读量,并且仍然在快速增长。
  “攀登阅读”的数据库每月都对全平台最受欢迎的前50本书、全校最受欢迎的前50本书以及各年级最受欢迎的前10本书进行统计。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学校可以很全面、直观地看到各年级学生对读书类别的选择趋势。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绘本图书、寓言故事、自然科普、人文教育、国学、散文诗歌以及小说戏剧的喜爱程度并不完全相同,这与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也与他们之前储备的知识经验有关。老师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很精准地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以便让学生拥有更平衡的情感及审美基础。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環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校每月都会利用“攀登阅读”平台的一次通过测评率以及验证题目正确率的方式,来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测评。我们通过对每月的数据汇总,发现自从学校开始在该平台上开展阅读工程以来,各年级各班级的正确率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四、多措并举,使校园阅读进入体系化、特色化时代
  单纯依靠线上学习远远达不到阅读教学真正应该达到的深度,因此,学校在紧抓线上跟踪监测的同时,还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构建高效的学生课外阅读体系,以此提升和保障“互联网+阅读”的效果。
  (一)健全组织,建章立制,评价跟进,形成阅读工程有效机制。
  成立领导小组,落实数据统计。我们特别成立了阅读工程领导小组,校长、各分管科室主任以及班主任、语文老师都参与其中,分工明确,确保阅读工程的落实。领导小组进行周统计、月汇总,把线上数据作为教师推进、参与的依据,并把阅读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促进阅读工程的全面展开和顺利实施。   调整课程安排,保证阅读时间。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一方面灵活调整阅读课程的形式,另一方面给予阅读课程充分的时间保证。首先是利用早晨和下午到校后的两个课前十分钟进行阅读;其次是把学生阅读的时间排入课表,落实每周一节阅读,让学生拥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建立评比制度,树立榜样力量。学生在平台上,无论是阅读书籍还是回答问题都会有相应的分值奖励,学生必须通过努力阅读攒积分、争排名。每当看到自己通过读书学习获得更高的排名时,都会激发出他们更多的学习动力,从而向着更高的学习山峰不断攀登。同时,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评比活动。例如以班级为单位,评选“读书之星”,让每个班的学生都有榜样在身边;举办“读书小报”“读书笔记”的评比大赛,让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每学期评选一次“书香班级”“书香年级”。通过这种奖励和评比机制的激励作用,在整个校园内形成你追我赶的阅读氛围。
  (二)营造氛围,整合课程,形成合力,打造阅读文化特色校园。
  美化校园环境,营造书香氛围。我们将校园环境进行合理改善与美化,让书香在校园弥漫。通过倡议书、板报、橱窗、标语栏和文化长廊等多种形式营造读书氛围,使阅读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
  打通学科壁垒,整合校本课程。我校在实施阅读工程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把阅读与各种综合实践课程对接,与校本课程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打造以阅读文化为特色的校园。
  (三)建立阵地,丰富内容,拓展空间,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丰富阅读书目,满足师生阅读需求。学校依据平台列出的各年级“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斥资8万多元购置了3800多本图书,确保师生用书充足。下一步,我们还将建立电子图书室、阅读网站,不斷拓展全校师生的阅读视野。
  拓展阅读空间。学校一贯重视对班级图书区域的建设和打造,要求每班都有自己的图书角和读书园,促进学生间图书的交流,让大家一起读好书,一起学知识,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同时我们在学校里安置了很多小书柜和敞开式书架,让学生随时都能拿到书,让阅读空间更加广阔。
  广泛开辟书源。学校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扩充学生书源,保证学生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书可读。同时利用家长会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懂得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理解学校的做法,主动为孩子购买书籍。
  (四)重视教研,加强研究,观摩学习,构建阅读工程理论体系。
  开展教学研讨,构建阅读工程。语文教研组不断研究阅读教学的指导方案,通过积极研讨和相互观摩,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并将阅读教学与检测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让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五)全校参与,创办社团,有效实施,提升阅读工程整体品位。
  要求教师读书,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写一篇读书心得、参加一次读书分享会。全体教师学期初提交读书计划,学校统一配发读书笔记本,逐渐实现从“阅读”到“悦读”。
  创办文学社团,提升综合素养。创办社团也是我校实施校园阅读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又能不断地激发学生阅读与创作的热情。下一步,我校还打算编印校园社刊,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展示阅读成果的舞台。
  “攀登阅读”应用程序在我校推广以来,不仅让全校师生爱上了阅读,同时也让我校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还会不断前行,把“互联网+”的创新思想融入到更加广泛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朔州市朔城区第一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0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