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厚”语文:多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厚”语文开启提升素养新篇章,不仅追求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更加入情感的浸润,增加课堂的厚实感,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发挥校本课程的厚积作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展现教师的宽厚品格,培养学生的宽容品质。
  关键词:教学主张;“厚”语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什么叫语文素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由语文素养概念外延的宽泛与涵盖的廣泛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长期的语言积累和沉淀,立竿见影的语文学习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我认为语文应当追求“厚”之内涵,“厚”指厚实、厚积、宽厚。“厚实课堂”能夯实其语文基础;“拓展课程”厚积薄发,能培养其语文能力;“宽厚品格”升华其思想情感,重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心灵的体验积累。从教学实践看,从课堂到课程,从课程到素养,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于“厚实”中夯实基础
  “厚实”指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饱满,教师能利用恰当的教法获取课堂最大的效益。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厚实”体现在紧扣“语用”教学点,学生学有所得,彰显课堂的厚实感。
  1.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教”中求实。
  在语文课堂中,不少执教者的教学习惯是:每篇文章提出许多教学要求,唯恐学生漏学某个知识点,这个不舍得扔,那个不舍得放。表面上看学生学到了很多,实际上都是浅尝辄止,零零散散的教学也让课堂索然无味。
  要教得厚实,首先教师要清楚一个学期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习得哪些能力,培养哪些情感与品质;其次,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要把“一课”放到整个单元、整册教材的范畴去看,解读文本,大胆取舍,突出一点,抓实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所以,单篇教学要紧扣单元目标,将单元目标中的1~2个目标有效落实到具体的单篇教学中。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单元目标有三个: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的外国名篇名著;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三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通过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二是感受安徒生童话创作的特征。教学当中采用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教学板块:第一板块,以“不幸”与“幸福”作为教学的线索,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引导学生思考幻境的含义;第二板块,聚焦小女孩的死亡,联系文本中表现小女孩苦难的现实生活的相关细节,展开思考;第三板块,阅读、比较安徒生的不同作品,感受安徒生童话创作的艺术成就。
  这节课找准了语言训练目标,遵循“基于教科书、因文而异、突出重点”的原则,教学目标清晰、集中,学习效果明显。
  2. 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仿”中求实。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关注工具性,课堂中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进行读写结合。不管课上得多么精彩,都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读写结合训练了吗?只有将读写落到实处,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学习课文,除了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更应该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技巧,并迁移到写作训练中。
  《窃读记》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将文本所有的细节描写及心理描写圈画出来,思考并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总结了课文的写作方法,当堂仿写一个片段:写一个“窃读”镜头。
  从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来看,教师应把握年段目标,探索“单元整体课程”学习的方法,厚实课堂,当堂进行迁移写作训练,将单纯的知识掌握变为提升思维能力、内化素养。长此以往,便能扎扎实实地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迁移运用的语言能力。
  3. 引申文本课内阅读,“思”中求实。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事物一切的。”教师应在课内引进课外资料,借助与课内文本相关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作品,在对照、赏析、引申等探究过程中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其思维深度,使其养成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师可采用互文呈现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一篇文章跨越到另外一篇文章,并进行讨论和思考。四年级上册《长城》一课重视长城建造结构的描写,于是选择了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长城》及席慕蓉的《长城谣》,让学生认识不同的人眼中的长城,思考长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学《怀念母亲》后,引申阅读季羡林《寻梦》中的其他段落,深度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比较赏析中拓展阅读,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这无疑增加了课堂的厚实感。
  另一种方式是一篇带多篇,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我在课堂上利用与语文课本配套的相关语文读本,让学生阅读千字短文。语文读本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对厚积语文知识具有扩容增量的巨大作用。
  二、于“厚积”中发展能力
  从语文学习实践看,语文与生活同在,若教学仅限于课堂,学生的语文素养将难以有质的提高。因此,我通过开发校本阅读课程,抓住厚积之本;通过组建文学社,丰富厚积之源。厚积薄发,才能培养学生语言理解及运用的能力。
  1. 构建语文阅读课程体系,抓住“厚积”之本。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么重要,于是我积极投入语文校本阅读课程的研发当中,开发与挖掘阅读资源,为学生“厚积”“博观”提供物质、智力和方法支持。   (1)授课周:我校独有的图书馆课程。
  课程目标: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课程内容:以整本书阅读为主,参考国内权威的儿童阅读推荐书目,形成年级的阅读推荐书目。备课组列出共读书目1~2本。以某一学期为例,共读书目有:低段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二年级《我眼中的世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三年级《格林童话》,四年级《昆虫记》,五年级《小鹿斑比》,六年级《狼王梦》。
  课程安排:首先排出课程表,每个学期有一周的时间进图书馆上阅读课。
  课程实施:导读—自读—分享—展示,做到课前有纲要、有导读,上课有教案、有教师指导,课后有成果、有學生作品。
  课程评价:学生每天的阅读均有记录,用个性化的评价表及“阅读手册”对阅读过程进行评价,根据大阅读考级标准评定“读书小博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学士”。
  课程研讨:以图书馆课程为核心的课型研究与学科研究并重,语文教师代表通过示范课、阅读成果汇报课等形式交流图书馆课程的进展,形式多样,渗透着教师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和阅读思维的训练。
  (2)活动月:每年必有的主题活动课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展各种活动、比赛,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每年6月,我校会举办“悦读家”读书节,一般安排在图书馆课程之后,主要内容有好书推荐排行榜、演讲比赛、戏剧节、阅读成果展(如海报、读写绘作品、个性阅读手册展)、阅读表彰会、飙书会等。
  (3)个性化课程。
  以我任教过的高年级为例,五年级是“基于整本书共读后的戏剧工作坊”课程,内容为指导学生编写剧本、设计场景及进行人物扮演等。六年级则是海量阅读课程:每月的第一周完成上月读书清单,对读过的每本书进行一句话点评,向同学们介绍本月阅读中最喜欢的一本书,在班级后墙上展示,组成班级阅读地图,利用班会课进行交流和总结。
  开发校本阅读课程,使课程走向开放,所以阅读是大量的,也只有大量、持续地阅读,达到丰厚积累的目标,才能使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 文学社序列化活动,丰富“厚积”之源。
  “大语文”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各个学校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把办好文学社团作为一个突破口。文学社的活动突破了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我校于2013年组建了“青苗文学社”,开展文学社序列活动,学生在各类文学活动中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1)青苗文学社的活动序列。
  文学社每学期安排了6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分解成3个子题,共有约30个课时的活动。这些活动围绕不同的主题,形成一个活动的序列,凸显了系统性。活动方式可以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是讲座,还可以是参观和社会实践,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以2013—2014学年为例,青苗文学社当时正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围绕“文学社建设、写作、阅读、实践活动”四大板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周两个课时,一年来不间断。我们挖掘身边的资源,带着社员到珠海市少儿图书馆参加“小小图书管理员”志愿服务活动,让社员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更好地获取经验,汲取写作素材;让社员进入报业大厦,参观报社大堂、摄影纪念长廊,步入印刷车间,观摩足有四层楼高的印刷机,现场采访业务部主任和记者大姐姐……社员们参观归来,感触颇深,写了不少参观访问记,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青苗文学社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文学之地,更逐渐成为一块锻炼社员成长的实践之地,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当中厚积语言。
  (2)利用刊物提高写作能力。
  编撰刊物能让学生“厚积”语言,感悟、创新语言,如此才有作文语言的光亮,更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文学社《新苗》社刊,栏目有“诗海拾贝”“七彩童年”“奇思妙想”“同题竞写”“师生阅读广场”“青苗记事本”等。由文学社成员领头,除文学社全体成员的原创文字外,还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优秀原创稿件。在指导学生组稿的同时,文学社成员写作所必需的观察、选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文学社社员在组稿的同时,还会积极撰写稿件,争取在社刊发表,因此他们会更有动力去阅读、积累、写作,加上文学社老师的专门指导,其写作综合能力提高很快。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社员的作品文采飞扬。
  潘新和教授说:“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基于“发表”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我校六年级创办了作文周报《少年行》,每周每班都有作文上报,一年下来,所有学生都过了一把“发表”瘾,写作成了学生的乐趣和享受,其写作热情高涨,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三、于“宽厚”中滋养心灵
  “教师的宽厚人格,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宽容坦荡的胸怀、宽厚待人的品质、真知灼见的学识和无私关爱的行为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
  1. 教师只有真诚地、公平地对待学生,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一,真诚的爱是把师爱倾注于教书育人之中。一个教学班几十名学生,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有着不同的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有着不同的爱好和特长,这使教育工作变得繁重和复杂。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才能产生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教师要具有情感吸引力,就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对学生的过失能理智地分析、正确地引导,适当给予宽容和谅解。
  其二,师爱要公平。“公平”体现在教师对不同学生的相同行为表现要一视同仁。一方面,教师不仅要爱成绩好的学生、守纪律的“优秀生”,更要厚爱后进生,用超常的耐心去帮助后进生。教师的爱应像阳光一样,普洒给每个学生。一个人格完美、形象高大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学生欣赏他,处处为他所折服,就会努力克服自身的坏毛病,自觉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学好他所教的学科,这就是教师形象的“晕轮”效应。
  2. 学生喜欢有学识、有修养的宽厚老师。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要保持“源头活水”,就必须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教师要做到三勤:一是勤读百家书,丰富知识。阅读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专业书籍,通过与学生对话和文字交流,可以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和精神共鸣,实现真正的教育人生;而阅读人生感悟性书籍,则让心胸更宽广,心灵更澄净。二是勤思考,探索规律,形成自己宽厚的文化知识沉淀。三是勤总结,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己。要发挥科研意识,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扎实地落实到教学中。教师有了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就会很自然地树立起自己的新形象,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慢慢地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语文应当追求“厚”之内涵,重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心灵的体验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