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浅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8-0025-06
  什么是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如何实施?当前,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深入推进,总结与提炼学校的实践经验,寻求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适性的模式,对指导广大学校教育T作者的实践无疑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概念内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每个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这已经成为共识。何謂发展性心理辅导?从文献资料上看,发展性心理辅导是由美国学者提出:如Little和Chapman,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中等学校的发展性辅导》;Peters和Farwell的《辅导:一个发展性的途径》;Mathewson的《辅导政策与实践》。Mathewson认为,这种发展性的辅导模式强调教育与职业和个人领域中“做决定”的重要性,对于一个要迈向更成熟发展的学生具有正向作用。再如,D.Blocker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在1984年曾经指出,“心理辅导强调发展的模式,所谓发展的模式,是指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近30年,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认同上述学者的观点。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宣文认为,发展性心理辅导“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实施可以采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个别或团体咨询、家庭和社区辅导网络相结合的金三角模式”。
  笔者认为: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指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与潜能开发,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辅导,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内在的基础。具体是指:一是注重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强调学生是潜能有待开发的生命体,帮助他们在智能、积极的自我信念与价值观、积极的情感与意志品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获得发展;二是侧重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并对他们的成长予以全程关注;三是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危机问题,要充分认识到社会转型期的变化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一过性”的心理危机,增强自助能力和应对能力,以减少自身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达到预防的目的。
  笔者根据国内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实践提出了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它可以用一个基本精神、两条基本途径、多种形式、多方面支持保障来概括: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全发展的自我教育为基本精神;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两条基本途径相结合;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支持为保障。这个模式通过20多年的学校实践,不断调整、更新、发展,更加符合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由辅导目标、辅导内容、实施途径.支持系统组成。
  二、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目标与内容:完整生命体的和谐发展
  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完整的生命应该是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和谐,是在社会、自然、自我之中获得养料和力量,继而成长和发展。生命向内探索构成了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向外探索构成了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及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心智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个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环境的三种和谐关系上。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促进其积极的自我发展。
  自我是个体内心和谐的基础、人格发展的核心,它是个体生命历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人因为有了自我,才会觉得自已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生命体。而正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才会构成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自我认同感较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较强的自尊和自信,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的学生,常常体验到自卑和沮丧,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被人排斥,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实践告诉我们,人对生命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内心的自我信念,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个体,往往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积极的自我意识与信念。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关怀、尊重与合群。
  帮助学生与同伴、父母、教师,以及其他周边的人群和谐相处。与人和谐相处是一种人生智慧。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医生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公布了一项“人生全程心理健康研究”的成果,这项研究开始于1940年,对哈佛精英的个案和波士顿男孩个案追踪了75年,发现美好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并非富有和成就,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3.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学会学习是青少年的历史使命,青少年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升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这是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然而功利主义教育使得青少年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发生了偏离,在“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口号的鼓动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业压力日趋加重,青少年学习焦虑、厌学、退避等心理困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学习热情与潜能受到抑制。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思考,青少年的学习潜能、创新能力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4.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和积极应对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其中情绪是连接两者的纽带,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困难与挫折的经历是学生成长中的财富,需要帮助学生提升积极应对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抗挫折能力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心理品质与生活态度,能帮助学生走向成熟。   5.帮助学生关心社会、热爱大自然,培养责任心。
  人的发展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性发展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政府主义的,个性发展是与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由个人组成,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进步、安定、有序的基础,只有在安定、有序、公正的社会里,才有个性的自由和发展。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混乱的、无序的和充满恐怖的社会里还有什么个性发展。因此,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的人,人在承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得到了升华。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自然界养育着人类的生命,人的生命与自然息息相关。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指理解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进而理解个体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懂得关心人类的危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要落实上述目标,发展性心理辅导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各种成长中的烦恼。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生涯辅导。
  三、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途径方法:多样化实施策略
  1.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为了实现学校心理辅导发展性目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建设和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一种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一种体验式课程,它与现有的学校学科取向课程的关系可以用“殊途同归”来表述: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经验为主要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感悟,使之转变为自身的一种积极经验,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激发学生潜能。这就给心理辅导教师带来了挑战。
  挑战之一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设计。如:如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设计出满足学生需要的心理辅导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指导大纲可以有比较系统的、相对稳定统一的要求,而教材、活动设计等课程内容应该是地域性的、校本性的。模块化的课程形式,可能更加适合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实施。
  挑战之二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教学。如:如何处理好教育者与辅导者双重角色的冲突?如何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效能?如果把它看作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变式,那么就需要教师掌握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多年的实践中涌现了一批擅长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优秀教师,总结这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并加以培训和推广,是今后努力要做的工作。
  2.校园心理辅导活动。
  校园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形式多样,没有固定要求,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学生心理社团、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网站等。校园心理辅导活动是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自助的平台。近年来,校园心理辅导活动已成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且颇受师生欢迎。
  3.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包括课堂教学心理辅导和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课堂教学心理辅导是指为教师教学提供心理学建议。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是指指导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辅导。这两项内容对学校教育的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其一,为心理学理论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课堂心理辅导涉及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它可以使这些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并在心理学应用研究领域找到生长点。其二,可以促进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校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具体包括课堂心理环境优化、课堂中的激励、课堂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一级预防员。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承担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其中“解惑”不仅是知识之惑、社会生活之惑,更重要的是解心理之惑、成长之惑。因此,班主任心理辅导不是“额外”工作,而是本分工作。
  当然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边界是需要明确的。首先,班主任不是心理医生,班主任不处理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次,班主任不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一般不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或者心理测验。班主任在心理辅导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预防员: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发现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对于超出自己专业能力之外的个案,要及时转介给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或者医疗机构。当然,心理辅导教师遇到的学生心理困惑,也是班主任常常遇到的,心理辅导教師所采用的辅导方法与技术,同样也是班主任可以学习借鉴的。
  4.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指通过鉴别、诊断分析和干预,解决学生个别心理困惑的一种辅导形式。目前心理辅导教师最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对学生的深入理解。辅导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或者是两面性的。没有对来访者的深入细致的沟通与分析,盲目、教条地使用技术是没有治疗意义的。如,使用挑战技术应该注意来访者的个性特征,有的学生容易受暗示,有的学生个性强而不易受暗示。对于同样的挑战,前者容易接受,而后者未必接受,甚至会对咨询师产生阻抗。
  可见,个别辅导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它需要辅导人员具有相当的专业理论、方法和技术,需要高度的爱心、耐心和信心,需要对人的心灵有洞察力与亲和力,需要有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能力。它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来达到。它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在丰富我们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经验,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5.团体辅导。
  由于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耗费心理辅导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有上千名学生的学校,一两位心理辅导教师显然力不从心、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这个瓶颈问题有两条策略:一是扩大兼职队伍阵容,二是开展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指对有相同辅导需求的学生,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某一辅导主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共识和目标,进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态度、情绪和行为。   团体辅导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小组的发动、目标的制定、凝聚力的形成、规范的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以及团体辅导员的角色地位等,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这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和实践探索,总结出符合我国学校实际的团体辅导模式。
  四、发展性心理辅导支持系统: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1.家庭亲职心理辅导。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对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比学校更为持久和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开展家庭亲职心理辅导(简称亲职辅导),是为了优化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亲职辅导是指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指导家长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亲职辅导的基本任务有:(1)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具体包括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问题,了解心理保健常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2)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具体包括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掌握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3)指导家长如何关心子女的学业。具体包括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调节孩子的身体状态。 2.评估服务。 学生心理测评是学校心理辅导重要的一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是进行有效辅导的基础。当然,要客观、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目前有不少心理测量量表在使用,这些量表只能从一个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它只是学生心理评估的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学生心理評估还可以通过临床观察、心理投射、情境模拟、会谈等多种形式开展。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思想、有情感意志的生命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简单化、主观化地下评估结论。 3.转介服务。 对于超出学校心理专业人员能力和职责范围的个案,则需要转介至医院或者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于目前国内中小学来说,学校心理服务的转介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还缺少转介的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能够转介的专业资源非常有限。笔者在美国波士顿考察期间发现,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与当地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不论是当事人转介到医院,还是从医院同到学校,精神科医生、学校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家长和教师都需要围绕当事人召开专门会议,商讨后续辅导计划,定期评估交流,体现了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的整合,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转介机制。以上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转介系统,有待我们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实践探索。
  4.教师心理健康促进。
  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一方面教师压力日趋加重,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又会引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即所谓师源性心理伤害。促进和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服务,包括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援助等;二是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普及宣传教育,引导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学校心理辅导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还将继续,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还将继续,如:神经科学研究对儿童青少年学习、情绪调节与辅导,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辅导的理论支持与应用;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推广;新媒体时代如何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路历程,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生态系统视野下,如何构建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学校、家庭、医疗、社会专业力量协同机制;多元文化对于儿童青少年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影响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武典.辅导原理[M].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1990:91.
  [2]赵冰洁,王秀勇,黄建烽.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理论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45-148.
  [3]刘宣文.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2004(7):55-59.
  [4]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1.
  [5]吴增强.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Jl.教育研究,1998(1):42-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