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微时代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机遇。高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利用新型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培养师生的媒体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探析
  引言: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各行业迎来新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为平台,微电影、微分享、微阅读、微课等微事物的兴起,标志着我们的资讯传播已进入微时代。
  一、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自身超大的信息储备量、超快的信息传递速度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凸显滞后性。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选择高效新颖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的桎梏,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微载体相结合,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大学生涉世不深,难以分辨和处理网络不良信息,这些会带来将学生引向歧路的隐患。传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因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而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要求。
  二、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扩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微时代的显著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登录微平台的相關界面,各种信息就一目了然。既有最新的时事新闻事件,又有多彩的百姓生活故事;既能查阅各式基础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又能领略权威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解读与分析;既有文字、图表等信息资源,又有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微课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既能通过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收集教育资源[1],又能利用QQ空间、朋友圈、微信群等了解学生思想实际,获取有效的学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微平台提供的立体化信息,挑选出学生感兴趣并且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结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感染力和实效性。
  2.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论教师在教室教学还是组织第二课堂活动,都会受到时间、场地、人数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教育活动的效果。在微媒介的环境下,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获取学习信息也不在局限在教室和学校某个固定场所、固定时段,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灵活、多样,教师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更加快捷、准确。通过微媒介平台,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国际形势问题进行一对多的网上探讨和观点剖析,对学生进行言论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2]。
  3.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传统教育中教师具备权威感,学生一般比较敬畏教师,会存在学生不敢说,师生交流不畅的问题。自媒体便于互动的传播特点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通过留言或线上沟通,帮助学生解答问题与疑惑。同时,面对热点话题,在交流讨论中传播正能量,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正面思考问题,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1.创新教育模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大学生是一个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社会群体,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参与主体的大众化以及传播内容的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了他们进行“微文化”互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微平台传播的信息来源纷繁复杂,各类文化交织碰撞,价值观念形形色色,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传统的灌输模式难以适应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交流,鼓励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和能动性,重构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3]。
  2.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健全网络保障机制
  “网络社会人际互动的陌生性、流动性、异质性、多元性、隐匿性、符号性、短暂性等复杂社会形态特征使得基于传统简单实在社会的非正式控制难有作为。”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大对此方面的宣传力度,应注重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增强大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传播者。当然,政府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监管制度的制定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言行进行有效的约束。另外,高校应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微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微平台进行全方位地监控和网络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过滤微平台中出现的敏感词、低俗信息、来历不明的网页链接、病毒等,有效清除这些潜在威胁。”对于网络舆情的敏感高发区,要做好舆情预防工作,及时对于负面舆情进行干预和引导。对于网络媒体公司应加大科研投入,在技术上做到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结语
  总之,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和渗透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4]。
  参考文献
  [1]谭仁杰.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45-48,68-70.
  [2]游敏惠,袁晓凤.“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探索,2013(4):54-55.
  [3]赵婷.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9.
  [4]王倩,张立杰,“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2):2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