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河西走廊诗歌文化的内涵及人文价值,提高学生掌握诗歌文学的能力。简要分析河西走廊诗歌创作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并论述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及策略。通过分析及研究,旨在促进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有效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文学素养。
  关键词: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
  唐代时期是河西走廊边塞主题诗歌创作的重要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人文环境作为支持。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军事重地等性质,成为唐代河西走廊边塞诗歌创作的主要背景。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将帮助当代青年学生准确认识河西走廊的历史、人文,促进河西走廊诗歌文化的传播发展。
  一、河西走廊诗歌基本认知
  (一)自然环境认知
  唐代是河西走廊诗歌创作的繁盛时期,诗人诗歌创作的基础。河西边塞自然环境包含地形地貌、植被气候等。河西走廊边塞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的干旱气候,全年降水少且蒸发量大,河西走廊边塞地区沙漠广布。河西走廊边塞诗歌中,对于艰苦的戍边环境描写,是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真实认识,在诗歌中呈现出荒凉且雄奇的壮丽之美。
  (二)人文环境认知
  河西走廊地区不仅是我国自然地理层面的分界线,也为人文环境的分界线。在河西走廊以东,是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播,与西北地区的游牧迁徙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河西走廊的边塞地区,是古代时期政治势力的边界线,因此,即使此地环境恶劣且条件艰苦,仍需众多的战士戍守此地。在唐代,关于河西走廊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人文内容,例如,玉门关、居延、羌笛、琵琶、胡琴等。
  二、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一)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放眼望去,黄河之水渐行渐远,仿佛是奔腾在白云之间,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玉门关这座孤城独自矗立,冷寂孤凉。使用羌笛吹起哀怨的杨柳之曲,何必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
  赏析:《凉州词》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是作者王焕之辞官后自由生活期间创作。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西北边塞的壮阔景色。首句将眺望黄河时,由下至上、由近及远的景色,将黄河的蜿蜒曲折描绘成“黄河远上白云间”。诗歌的首句之中,将黄河的源远流长描写得淋漓尽致。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中,描写出了塞上孤城的已经,在高山黄河的反衬之下,表达出孤城地势的险要及孤危。此句之中还蕴含着征夫戍边的辛苦,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含义。诗歌第三句之中,借用羌笛之声表达戍边征夫的思乡之情,听过到《折柳曲》便触动别愁,奠定诗歌的悲壮意境。诗歌的最后一句,通过描写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呈现出边塞的遥远。
  (二)使至塞上
  單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坐单骑想要去慰问边关的征夫战士,途中路过的属国已经过了居延。千里飞蓬随风飘出汉塞,向北回归的大雁正翱翔于蓝天。广袤浩瀚的沙漠之中孤烟直上,延绵不尽的黄河之上落日浑圆。直至萧关遇见了侦候骑士,听说主帅攻破敌人之后仍在前线未归。
  赏析:诗歌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王维出任河西节度使的途中。诗歌前四句中,诗人将边塞的遥远描写的生动形象,且将自己比喻为“蓬”“雁”,暗喻为肩负朝廷使命的大臣,但也表达出了作者王维内心的压抑及激愤。诗歌的五六句之中,着重与边塞景色的描写,沙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整首诗歌之中,作者王维将创作的重点放在写景之中,借景寓情的创作方式,将塞外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边塞沙漠的浩瀚及荒凉以及烽火台升起的孤烟。作者通过河西走廊上的景观描写,将自身孤寂、抑郁的情绪巧妙地融入自然景色之中。
  三、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主要路径为创新教学方式及开展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应积极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及文学素养。例如,在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可选择优秀的吟咏河西走廊的诗歌,将其整理为具有创新性及针对性的诗歌课本,并组织开展相应的诗歌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丰富诗歌课堂的文学意境。其次,教师应积极开展诗歌教学实践活动。例如,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舞台剧演出,在传统文化节日期间,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河西走廊区域内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诗歌中的相应场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及把握。
  唐代时期的河西走廊边塞诗研究,具有地理自然环境及社会人文环境因素。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将帮助当代青年学生,深入把握河西走廊边塞诗歌的文学价值及思想内涵,对河西走廊的历史性及地理性做出全面且深刻的分析解读。河西走廊诗歌课程资源开发,将实现河西走廊诗歌文化的传播发展,传播河西走廊边塞诗歌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齐瑛,石杰.河西走廊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概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7):155-156.
  [2]张利亚.唐代河西地区人口迁移对诗歌西传的影响:以敦煌诗歌写本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36(6):129-134.
  [3]刘梅兰.唐代河西边塞诗歌历史地理背景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4):28-35,39.
  注: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560)《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0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