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系统教学的起始学段,在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学生在此阶段形成的数学能力对学生今后数学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得力兵器,是学生数学素养全面养成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具备重视起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教学构想
  独立思考能力是助力学生数学学习之火愈燃愈烈的风,能够深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对了解到的数学解题技巧能够形成深度记忆,并在日后的数学解题中实现举一反三的能力迁移,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理论与实际中得到发展。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提出几点教学构想:
  一、善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帮助学生适应独立思考
  教学活动是对生产活动的加工再创造,教学内容也多来自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自古以来,数学学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都极为密切,小到买菜找零,大到宇宙飞船的轨道计算,都离不开数学。小学生年龄尚小,遇到问题时还没有独立思考解决的意识,在加上受到“有问题找老师”,“有问题找爸爸妈妈”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因而当学生开始接受系统的数学知识学习时,面对教师突如其来的独立思考的要求会感到无所适从,摆脱不了之前对于能力较强的人的依赖,所以教师需要善于利用被学生所熟悉的数学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适应在遇到问题时发挥主观动能进行独立思考。例如在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中,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观察、分类、实操过程中对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和球有直观的认识并且能够说出其名称,所以为了使一年级的小学生能够顺利的掌握本节内容,让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以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如粉笔盒、数学课本、地球仪的球体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身边物体形象的归纳,准确区分不同的图形。如此一来,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又帮助学生在自然学习过程中适应独立思考。[1]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愿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板书公式,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记忆,并通过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定理及公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流程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会变得被动,而独立思考是一种极具主观性的动作,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得不到提升的结果。再加上小学生年纪尚小,对独立思考的认识较为模糊,不具备自发性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必要的外在压力对学生进行引导,而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向导,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上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这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养成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上做出一些改变,创新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独立思考意愿在丰富的数学教学情境中得到有效的激发。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制作和认钟表时间相关的小动画,在动画中设计一些表达与实际不相符的时间描述,让学生在微课观看中找错误并更正,并且比一比,看哪个学生找的又快又准。教师通过微课为学生设置趣味性更足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并通过情境激励,让学生主动转动小脑袋,愿意独立对问题进行思考。
  三、采用肯定性的评价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小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有着天然的依赖,对教师的话更是在意。小学生思维单纯,天真烂漫,当收到老师的表扬鼓励时,学习干劲会越铆越足;当被老师批评时,会感到沮丧难过。所以教师要尤为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肯定性的评价语,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教师否定性的评价语会挫败学生的数学自信心,使学生不敢独立完成作业,在做作业时总是想和同学对答案,或者等别的同学先做了自己再做。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的问题时,不要用“错了”、“不对”、“怎么这么简单都算不好”等会对学生心理造成打击的评价语,可以采用启发式的评价语让学生对自己的答题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或是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找到导致解题错误的步骤,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及时鼓励,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受独立思考带来的乐趣,进而提升独立思考的意愿。
  四、纠正学生不良作业习惯,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养成常态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具备能够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习惯的养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小,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成效也最为顯著。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发展特性,从学生的日常活动着手,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养成常态。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既体现在数学课堂活动之中对问题的思考动作上,也体现在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问题的教学情境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翻书、问同学、对答案等行为要及时指出,让学生知道这些行为对自身数学能力提升带来的负面影响,纠正学生的不良作业习惯,规范学生做作业的行为,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良好的作业习惯养成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虽然一些数学题型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不做要求,只需要正确的计算结果,如选择题、填空题与判断题,但是教师在学生平时的作业练习中还是需要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完整答题,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解题的关键步骤写在选择题的旁边,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随意选填答案,又能够让教师在学生答题错误时可以通过对其解题步骤的查看,快速的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使教师在错题讲解时做到对症下药,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性,在保证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助力下得到实质性的加强。[2]
  参考文献
  [1]李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浅谈[J].中华少年,2017(07):106-108.
  [2]李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学周刊,2017(01):120-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