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及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分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起源和内涵,以六安市裕安区为例,从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重大项目等方面预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即将开展的新一轮空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9-0104-2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起源与内涵
  1.1 起源 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以来,我国开始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时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随后,出台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1],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虽然根据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纲要于2016年作了适当的调整,但是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始终没有变化。
  1.2 内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工程规划实施前,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得出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有效预测,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2-3]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和实施时,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预测其不利因素,并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从而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政府部门在规划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发挥规划的引领和龙头作用,调控经济发展态势,就必须重视其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2 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
  裕安区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实施期间,全区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如下:
  耕地保护目标:全区2020年耕地保有量84986.67hm2,
  较规划前减少2755.10hm2。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4233.33hm2,较规划前增加733.33hm2;全区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35813.33hm2,较规划前增加8264.06hm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31920.00hm2,较规划前增加4920.00hm2;城镇工矿用地规模7566.67hm2,较规划前增加2937.76hm2;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3893.33hm2,较规划前增加1881.65hm2;全区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为3333.33hm2、2953.33hm2、2273.33hm2,较规划前分别增加1276.23hm2、1178.73hm2、929.29hm2;全區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620.00hm2,较规划前增加730.96hm2。
  3 规划期内重大项目与土地整治环境影响预测
  3.1 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
  3.1.1 交通建设项目 重点交通项目是裕安区新一轮规划的重点保障对象,项目建设后,有利于改善裕安区交通状况,促进裕安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这些项目线路较长,时间跨度大,工程量大,施工期间必然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如施工期间对土地的挖损、扬尘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项目建设后,车辆行驶的废气和噪声,对道路两侧环境也有不同程度影响。因此,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如在道路两侧设置隔音带或绿化带等,将工程施工和建成后对环境不利影响幅度控制在有限范围内,从而使裕安区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之路。
  3.1.2 水利建设项目 规划期内,重大水利工程的开工建设,有利于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受丰水期洪水影响而导致的洪涝灾害问题。对河道进行疏浚、整治,除了能使水路运输畅顺外,还可促进河流水质健康循环,为全区生产、生活提供健康的水环境。此外,有机结合河流整治和美好乡村、美丽集镇建设,做好护岸护堤建设,积极打造绿化亮化环境,有利于提升两岸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
  3.1.3 能源建设项目 规划期内,积极推进新能源如光伏项目的落地,合理利用清洁、高效核电能源,减少煤和石化燃料的消耗,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减少了因燃料燃烧的碳排放量,从而走上了一条减少碳排放的绿色发展之路。因此,该工程的实施对周边环境和设施不会产生重大环境影响。根据已建项目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该工程也对周围环境辐射造成明显的影响。
  3.2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环境影响预测 规划期内,裕安区加大了土地整治的力度,着力开发荒草地、滩涂、整治沟渠、削减田坎、退宅还耕、复垦废弃地。土地整治是改善村容村貌和农田基础设施的重要手段,只要政策措施得当,资金投入到位,不仅可以提升农田质量,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不仅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举措。通过沟、渠、林、田、水、路、村、坟的综合规划和治理,可以大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应要注意,土地整治可能因过度开垦会引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生活多样性破坏等。因此,在土地整治时,要高度重视土地整治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使土地整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环境保护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稳定的环境保护机制,重点完善保护资金投入机制、环境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等内容,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位一体的综合利益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筹集建设资金,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4]。强化林地管理,积极开辟投资渠道,促进水土保持、植树种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环境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发展,明令禁止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土地开发和结构调整行为。   合理分析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监测农田整治采取的措施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严禁滥占滥建。严格遵守规划划定的各环境质量功能区,强化用途管制作用。加大土地法制宣传力度,健全以法律为基础,行政法规相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土地结构优化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及时进行评估和预防,不得以任何借口肆意改变土地用途或浪费土地,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要分级设立重点预防监督区。
  4.2 加大綠化,防止水土流失 规划新(改)建的铁路、公路、水利工程,要立足于当地自然条件实际,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对地貌和植被破坏。严格项目建设规章制度,废弃的砂、石、渣土必须运至指定的存放地堆放,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对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的专门存放地,也应当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在铁路、公路两侧山坡地,必须修建护坡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对一些险工路段,有可能发生泥石流或者山体滑坡危害的,必须修建石砌护坡。工程竣工后,取土场、开挖面和废弃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须及时复垦,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廊道控制保护力度,在沿淠河两岸设立绿化隔离带,加大森林和植被建设力度。加大公共绿地配置力度,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对于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隐患,必须合理取、填土并做好防护措施,修建坡面蓄排工程以及生态型护坡等,使土地整治造福于民。
  4.3 推广科学施肥,降低土壤污染 对于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控制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发和利益。针对裕安区土壤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对农民普及化肥和农药相关知识,合理、适量使用,科学施肥。对已污染土壤,需清除土壤中污染物,在受重金属轻度污染土壤中施用抑制剂和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将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
  4.4 控制“三废”排放,减少城市污染 随着裕安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废”排放量均会有所上升,因此,在规划实施过程要严格控制。一方面,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有关排放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集中处理城镇污水,污水设施建成后,需进一步在经济、行政和技术上给予支持和保障,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出水水质,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定期对出水水质和水量的监督检查。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采取防渗漏等措施,防止造成水污染。农村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居民生活污水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防治方法主要采用适合农村特点的污水治理技术,走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化相结合的道路,改进灌溉、施肥、水产、畜禽养殖技术,加强人工和自然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减轻污染发生程度。
  4.5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量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搞好农田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质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5]。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潜城市发展的内力,着力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对低效用地积极引导退出机制,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做好节流政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复垦土地,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不降低,从而做好开源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文波,赵小敏,武春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1):134-138.
  [2]王广洪,黄贤金.江苏省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
  [3]徐慧,林涛,张云鹏.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6).
  [4]王婉晶,揣小伟,黄贤金,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11):91-96.
  [5]赵源,彭馥艳.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8):964.
  (责编:张宏民)作者简介:胡晓峰(1967—),男,安徽六安人,工程师,从事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9-03-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