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美“听”入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器乐教学是学生用乐器演奏的方式,对音乐进行认知与把握的过程,从审美角度而言,是一种主动的实践性听觉审美过程。针对目前小学器乐教学中听觉审美不足的本质,本文通过:以器为媒,把握音乐的音色美;以乐为本,表达音乐的灵性美;以“合”为贵,打造音乐的立体美,三个方面探究听觉审美培养的价值和听觉审美提升的意义。
  【关键词】听觉审美;内心听觉;梯度推进;多声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与问题——审美不足
  (一)三种典型
  如果用通俗的方式把课堂器乐教学比作三位性情各异的女子,分别是:
  (1)狮吼型:强气息、火力全开地从头到尾用一个力度演奏,音色粗糙,音量巨大,就像河东狮吼,简单粗暴。
  (2)高冷型:所表达的音乐相对完整,但是没有情绪、没有色彩。类似有一定知识修养却高冷的女性,冷漠,没有活力。
  (3)瘦弱型:一贯采用单声部教学,也就是器乐教学线条化,缺乏立体的和声效果。就好比一个身材单薄的少女,虽婉转却瘦弱。
  (二)一个本质
  针对以上三个典型进行分析,得出问题本质所在。
  1.用力过猛,音色不美
  第一种,只停留在器乐教学的肤浅认知阶段,只盯着节奏、音高,没有学会把握器乐的音色美。可以说,连基本的美感都没有达到。
  2.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第二种,對于音乐的内涵和作品本身的灵性美感知不足。演奏时只表达了音乐的形式,缺乏情感和精髓,听起来索然无味。
  3.线性教学、维度不宽
  第三种,教学实施过程中,缺少有计划、有梯度的推进,仅仅止步于单声部音乐教学,没有在音乐空间结构上拓宽层次与维度,缺乏多元和丰润的立体美感。
  通过分析以上器乐教学中的三个典型,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本质:目前小学课堂器乐教学普遍存在着听觉审美不足的情况。
  二、方法与策略——审美提升
  听觉审美是音乐审美的组成部分,具体指通过听觉感官实现的审美方式。在音乐教学审美机制中,包含着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感官为主导的审美。但听觉审美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有着其他艺术感知方式和审美手段无法比拟的独特功能,它是音乐学科中最直接的审美方式,也是音乐美育中最核心的内容。
  所以,改变器乐教学中审美不足的现状,听觉审美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器乐教学的审美提升呢?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究,本文从把握音乐的音色美、表达音乐的灵性美、打造音乐的立体美三个方面梳理器乐教学中听觉审美提升的思路。
  (一)以器为媒,把握音乐的音色美
  器乐是传达音乐的媒介。在美感中,音色美占首要地位。如果乐器演奏的音色听起来粗糙、暗淡,那么,音乐所蕴含的情绪、风格等各种深层次的美感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把握好器乐的音色,也就奠定了音乐美感的基础。影响器乐音色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一是乐器本身的音色,二是演奏者听觉的审美标准。所以,想要把握美好的音色就要从两方面着手。
  1.在乐器的选择上严格把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乐器是教学的工具,乐器的质量与音色直接挂钩。所以,在乐器的选择上,教师要严格把关。音色要优美动听,音质要纯净悦耳,音准要绝对准确。绝不允许音色粗糙、音高不准确的乐器流入课堂。
  课堂器乐教学的乐器品种也应该是对方选择和尝试,除了常规的口风琴、竖笛、陶笛等,适当加入奥尔夫乐器,比如钟琴、木琴、钢片琴等。当然,乐器之间并没有审美价值高低的界限,合理选择最重要。
  2.在演奏的音色上孜孜以求
  想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色听觉审美标准,少不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和良好的示范。在歌唱课中,教师会对学生歌唱的音色不厌其烦地做各种引导,但在器乐课上很少有老师这么做。其实,如果想要获得美好的器乐音色,也要像歌唱课一样,在器乐投入课堂的起始阶段就要开始对音色做很执着的追求。
  (二)以乐为本,表达音乐的灵性美
  除了传授基本的指法、节奏和旋律外,还要追求器乐美好的音色,教师还应该着眼于音乐的内涵,更多地关注音乐的内容、风格、情感等方面的美感。器乐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习演奏方法和技巧,而是通过演奏表达音乐的情感,所以,器乐教学一开始就要尽快与表现音乐结合起来,发掘音乐本身的灵性美。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1.案头工作先行
  对于即将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大到名家作品,小到短句小曲,教师既要宏观分析音乐基本要素、创作背景、乐曲主题、乐曲题材、曲谱以及曲式等,又要在微观层面对作品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进行仔细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对作品的内涵拥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演奏对象的文本信息,为音乐的正确表达奠定基础;反之,就会出纰漏,闹笑话。
  反面课例:《我们大家跳起来》
  2016年听过的一节公开课,因为歌曲旋律改编自巴赫的《小步舞曲》,所以老师安排学生拿出口风琴演奏《小步舞曲》。老师说:“这是三拍子节奏,所以,演奏的时候要做到热烈、欢快,富于圆舞曲的感觉。”于是学生热烈欢腾地演奏起了《小步舞曲》,教室仿佛瞬间变成了广场,师生们差点激动的跳起了广场舞。
  如果仔细了解,就会发现,这首作品有别于一般的圆舞曲。首先,创作之初它是一首古钢琴小曲,乐器的音色也注定了它清新、娇小、典雅的风格,而小步舞曲是流行于法国宫廷的舞曲,其特点是舞步小,风格优雅。演奏时要把握旋律上下起伏的线条,并区别出灵巧的顿音,才能表现法国宫廷音乐优雅、高贵的气质,这样的风格跟流行于广大群众和广场上的圆舞曲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可惜,上课的老师没有做好案头工作,闹了笑话。   2.内心听觉指引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将这一观点跟内心听觉概念结合起来,不依靠外界乐器发出的声音,将大脑中以往聆听音乐的积累与新发生的音乐音响结合,在心中对音乐进行联想,并用头脑中最美的音色、最完美的技巧、最真挚的情感来表达音乐。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内心的听觉和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统一起来。内心听觉是在长期的音乐聆听过程中产生了特有心理活动,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训练中往往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比如演奏的过程中突然闪现于脑海中的一幅画面,这种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在经过系统的训练后能够转化成有意识的行为,对器乐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内心听觉的指引,在喧嚣嘈杂中留一片白,以静促学,以默引奏,所谓“无声胜有声”。
  3.感性与理性统一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表达在器乐的表达中至关重要。器乐表达如果缺乏了感性,那演奏只是一种机械的传递,只是在展示一个乐曲的空壳而已。但是,过分表达感性的演奏,又显得有失严谨。怎么办呢?目前推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主张先感性后理性,最后将二者有机地统一。教师可以在理性的演奏之前创造机会让學生产生感性经验,有了感性经验的支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牵引自己的情绪反应,让其为演奏服务,从而张弛有度地将作品完美演绎。
  器乐教学中,获得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方法很多。
  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我要求学生用口琴吹奏主题旋律。学生的音色、节奏、速度都基本准确,但是情感表达总是不如人意。于是我叙述了歌曲创作的背景,用图片叙述了边寨人民解放前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了“解放”对边区人民意味着什么。
  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在主题A全体用“嘣”大声唱旋律,唱出全国解放的喜讯传来,边寨人民的狂喜,要求唱出整体的凝聚力,表达出欢乐情怀。并在强拍重音的地方要求学生加个点头动作。这样一来,效果明显,学生的演奏马上有了色彩,还附带解决了速度、力度的问题。
  乐曲的主题B是柔美的线条旋律,我则引导学生轻声用母音“Li”哼唱,感受狂喜过后的人们寄望未来的情感。于是两个乐段的对比马上就鲜明起来,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只有内心深层次的感受到了,才能将感性融合于理性的技术表达,才能赋予乐曲以灵魂,让心灵获得美的滋养。
  当然,获得感性经验的方法很多,不做一一表述。
  (三)以“合”为贵,打造音乐的立体美
  器乐合奏是所有音乐表现形式中最复杂、最丰富的一种,也是最具有魅力的表现形式。并且,课程对象决定了课堂乐器的生命力在于合奏,由于对个体技能不可能有很高的要求。个体独奏的表现力是受制约的,追求合奏的立体美自然成为小学器乐教学应该着力实现的重要目标。小学六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有计划、有梯度地推进合奏教学的学习,打造多声部音乐的立体美感。
  1.先入为主
  传统的器乐教学都是遵循单声部到多声部过渡的线性教学原则,近年来音乐新体系教学推崇音乐教学应该多声部立体教学入手。在学习之初,就要以先入为主的原则,从多声部的节奏朗读入手,把声势转换成节奏,进而进行节奏和立体音效训练。
  2.梯度推进
  有了一定的积累,就可以将打击乐器和旋律乐器的多声部语言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型作品。长此以往的训练会让学生的器乐表达得到全方位训练,逐步达到很强的表现力,轻轻松松就可以合作创造出丰富立体的音响美感。
  3.综合练习
  到了高年段,可以结合教材做一些改编,给学生做综合练习和展示。
  多声部音响是一种丰富的立体美,高级别的听觉审美体验。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只要从一开始就孜孜以求,最终一定能够达到理想中的审美彼岸。
  三、结语——审美培养
  以听审美,美入心田。在小学课堂器乐教学中,听觉审美培养至关重要。要把听觉审美有机地融合进教学实践中,把美的体验贯穿于整个课堂器乐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对美的发掘,将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在美的指导下有序进行。通过对听觉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进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把握,形成一种长期学习的兴趣。
  作者简介:姚直元(1978—),男,浙江宁海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