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课内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要在阅读的方法上注重点拨和指导,也要在阅读的内容上注重渗透和整合,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配合。教师只有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衔接,才能更加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从阅读方法入手来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些例子。教師要凭借书本上提供的例子来教会学生阅读。在学完课内的文章后,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这样举一反三,既可以检测课内学习的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课内的学习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以便运用到课外的学习中去,如泛读法、精读法、做读书笔记等等,使学生读起书来,不再无法无序。
  1.泛读法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信息时代需要每个公民学会快节奏,高效率地阅读各种书籍。新课标也提出了“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的要求。①教师要指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泛读的方法,扩大阅读面。要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读完某一段落或是某篇文章,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大意,要使学生能够改变指读、唇读、回视等不良习惯,在泛读时视域要宽,能够一目数行。学会泛读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泛读主要是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不强调要学生逐字逐句地深挖文章的内涵。泛读是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细读的基础。
  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往往停留在读篇幅较短的文章的阶段,当他们首次面对诸如人物众多、情节关系复杂的篇幅较长的阅读材料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从何入手。针对初中生的这种现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泛读指导”。泛读法能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和人物关系,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深入阅读的动力。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浏览等泛读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浏览目录或者标题,让学生寻找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在泛读的过程中了解小说的大致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前言,了解到有关作者的信息以及创作的背景,这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该小说。再比如《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能够从头看到尾,认真看的学生估计就不多了。《水浒传》头绪比较复杂,人物众多,不像《西游记》头绪简单,学生有阅读下去的兴趣。指导阅读《水浒传》时,教师可以先采用泛读法,通过带领学生阅读目录,先把书读薄。通过目录对整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全书故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108名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合伙受招安的过程;受招安后最后失败的经过。通过泛读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大致内容,有一点头绪后再细读文本。
  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怎么样,课外阅读的方法掌握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内阅读教学。当教师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泛读方法时,就要鼓励学生用这些方法阅读其它的文献材料,不单单停留在名著的阅读上,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巩固阅读的方法,再让方法变成一种阅读的习惯。
  2.精读法
  精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重要的语句进行逐字逐句地深入研究,对重要的语句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做到深入理解。点评法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可以采用的方法。用点评法阅读文本,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精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关筑路的章节时,教师可以由“筑路者面临哪些困难?表现了什么精神?”等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点评。学生通过精读文本可以从文中发现在筑路时筑路者们面临的种种困难,有恶劣的劳动环境上的困难、有物资上的困难、有尖锐的阶级斗争上的困难。学生通过对种种困难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到筑路者们不畏艰苦的大无畏的精神。再比如《水浒传》中108名好汉,各具特色,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个人物,在书中找到有关描写该人物的内容进行精读,通过精读发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课堂上可以请学生分享精读的成果,即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
  通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精读重要的语句、片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阅读习惯,当一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时也能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久而久之这将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方法,示范引路时要精选语句和段落,所选的字、词、句、段落要确有可评之处。
  当今时代信息变化快,知识不断更新,如果要求篇篇文章精读,恐怕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扩大课外阅读量。因此要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
  对于精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画出生字词,能够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词;画出重点句段,能够把握文章的主体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画出文章精彩的部分,探究文章的写作手法。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写批注,即对阅读的重点,难点做记号,写评语的方式来进行精读。如学生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时难免会有看不懂的地方,这时候学生可以在阅读时将不理解的地方先做上记号。然后可以请教老师或者翻阅资料来解决阅读障碍。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想法写下来,同学们一起探讨。养成精读的好习惯,学生的阅读就不会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通过精读,使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3.读书笔记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应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阅读不光要用眼睛,用嘴巴,也要用手。教师要辅导学生在阅读后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并且对学生所做的笔记要及时给出反馈,要有针对性的评价建议。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掌握所读内容,对于积累学习素材都很有必要。
  常用的读书笔记方式有:①摘抄,即根据自己的情况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以备日后的学习研究所需。比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可将书中有关生命的意义那一段摘抄下来,反复品读,以后也可在自己写作时灵活运用。②札记,即读过书以后,把有关的心得体会,感想等写下来,要有真情实感,要联系个人和社会。
  我们经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尽管这句话已经老生常谈了,但是它所蕴含的道理还是值得们深思的。这里的“教”不只是教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知识是会随着时间而被遗忘的,但是方法一旦掌握便是会受用终身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可以在课外不同的书籍阅读中运用、消化,最终变成一种阅读的习惯,真正获得自主阅读的能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