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文章分析了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般都是教师讲授,向学生传达大量的信息,学生听讲,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发展。由此,在小学阶段,国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一、开展小学语文课堂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但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自主、合作、探究必须与授受性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两者不可偏废。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读、自己探究课文来提高,也就是所谓的“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过去一贯倡导教师讲解以促进学生对具体课文的理解,这个办法虽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一些课文内容,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因此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迟缓。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实现的。语文阅读能力也只有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训练、促进和提高。
  综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全过程,其“初读——精读——归纳整理——巩固应用”四部曲,还没有将有限的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探究。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疏理段篇的层次结构和内在联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归纳作者的写作特点和构思脉络固然重要,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决非木偶,他们有思想,渴望主动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渴望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渴望亲历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以课堂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阵地
  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一是教会学生确立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因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笔者曾执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记,圈点勾画,批注感受,在小组内交流;再让学生弄清楚黄河变化的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方案;接着让学生自己反复阅读,理解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意在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最后让学生畅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并在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主意,还可以写成调查表、建议书等,寄送有关部门。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研究黄河的兴趣。其实,中华民族改造黄河、利用黄河的事例是很多的,并且这些事例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黄河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课题展开——“黄河的过去和现在”“如何保护母亲河”“治理黄河的伟大成就”“数数黄河上的桥”等一系列课题在学生的笔下诞生,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教会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学生有了研究课题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告知学生研究一个项目要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研究的过程计划、条件准备、研究的时间表、预期的研究结果等。接着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即向学生提供搜集信息的途径,让学生从亲朋好友处、图书馆、书店、报纸、杂志、网络等去寻找材料。紧接着让学生学会搜集材料,如用摘抄、复印、剪贴、下载等方法来搜集,并将同类的、有联系的材料合编在一个单元里,再对材料进行增删,并配上插图、诗文,使之更加鲜明形象,最后将这些材料汇编成册,写出完整的课题报告来。
  (三)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兴趣的事物、身边人们议论的一些话题等,都可以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主题。一个学生看了“雅典奥运会”的电视实况转播后,对奥运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奥运会的起源是什么?它的发祥地在哪儿?奥运精神是什么?中国奥运发展现状如何?由此便确立了《中国——奥运》的研究课题。再如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各民族的民居文化。从而衍生出《服饰文化》《纸文化》《饮食文化》等一系列研究课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灵感,像自己身边的或大家关注的问题,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报刊、杂志上面的内容,国内国外的一些重大时事,从古迄今的一些名人轶事等,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
  (四)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是帮助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整理、总结自己的体验或发现,评价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独立探究的能力与小组合作的精神等表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评价的着眼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已有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掌握语文知识的情况和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等等。一句话,教师评价的重中之重应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方法的理解和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上。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激励与导向的结合。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水平,又要关注学生行为与情感、态度的生成和变化。通过评价,使已形成的成果得以巩固和强化,激起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欲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視界”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
  三、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
  (一)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教师始终要有三类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三类目标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有,但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注意力才能得以集中。
  (二)有人人参与的探究氛围
  教师应当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此外,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避免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持着局面的现象发生,要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
  (三)有充裕的探究时间
  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去进行探究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反之,探究性学习就有名无实,流于形式。
  (四)有挑战自我的探究行为
  在亲历富有适度挑战性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都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正所谓“艰辛之后的成功更快乐、更迷人”。
  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将自主、合作、探究始终纳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轨道。如果说灌输不是一堂好课,没有练习不是一堂好课,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探究精神更谈不上是一堂好课。反思传统的“讲解——练习型教学”的弊端,尝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探究性学习,而且将这种探究作为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真正将语文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整合起来,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及素质的锻炼,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教师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5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