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我省薄弱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重要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课程、地方(省级)课程及校本课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满足了不同层次学校教学需要。从当前学校使用教材情况来看,市县、省级重点学校因为教师教学能力较强,对教材的理解更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对教材进行了大面积的整合,不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还增加了教材的难度与深度,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满足了学生升学的需要,整合后的校本课程使用效果更好。而对绝大部分基础薄弱学校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智力低、基础差、师资力量薄弱、学习氛围不浓、办学条件差等等因素的影响,实施国家标准课程的效果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这类薄弱学校又缺乏对课程整合建设校本课程体系的能力,因此不得不整套地使用国家级教材,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十分困难,三年下来出现了大面积的因为读不下去的学困学生,我省中招考试薄弱学校出现大面积的低分率就是这个原因所致。因此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并从学校实际出发整合课程,形成符合学校教学需要的课程体系极为重要。
  一、提高对国家课程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好国家课程的教育功能
  國家课程标准是依据我国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它包含着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内容,体现了对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教育要求,是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知识的根本保证,课程体现了民族精神、人文思想、情感价值、道德情操、自然科学规律、终身需要的能力发展、综合品质需要等等,是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规范的。是学校必须遵循的教学要求,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依据。
  二、加强对地方(省级)课程的理解,提高地方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弥补功能
  地方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是根据地方教学及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开设的课程,既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满足区域学生成长需求的特点。如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社会综合实践、游泳课、书法课、足球、篮球、音乐课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丰富了学生成长需要的各种知识元素,即培养学生的求生技能、锻炼身体的目的,又增加了学生成长的社会经验,利处多多,所以必须加以重视,有针对性地利用。
  三、校本课程建设对学校的发展极为重要
  第一,对国家、省级课程之外教学内容增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不能因为开设校本课程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传统篮球、排球、乒乓球、象棋、围棋、书法、航模、机器人、种植类、竹竿舞、社团等等。对于薄弱学校来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教材,将他们从枯燥乏味的课堂上解放出来,增加他们的喜欢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学习灵性。第二,科学整合国家级课程,降低教学难度,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果。薄弱学校用什么样的标准来使用国家级课程呢?平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老师们说学生基础太差无法赶进度,也有一些老师说为了按时教完课本,我顾不上学生懂与不懂了,出现这种现象绝大多数都是薄弱学校,原因就在于课程使用偏离了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学生接受不了教材内容。当前在我省各市县不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是按省级重点中学、市级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方式将学生按文化基础(分数、甚至是智商)层次进行了分类,尽管有了就近入学的规定,但高分学生到重点中学是铁一般的事实,普通中学特别是乡下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达到及格的人数都极少了,试想这样的学生上省市重点学校同样的教材他们怎能接受得了呢?换一个角度说,对于高中学校来说经过省、市级重点中学筛选之后,普通中学考上A批就相当有限了,初中学校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教与重点中学同样的教材吗?不进行课程整合,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势必出现学生学不了,教师交不了的局面,势必出现大量的低分学生,厌学学生,学生在学校怎么能保证健康成长呢?因此我们校长别怀揣不现实的梦想拼命追求学生达不到的学习高度,要面对全体学生基础与发展目标的实际,要对每一位学生的未来负责,认真研究教材大纲,科学合理地规划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符合学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会让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懂,否则囤囵吞枣地盲目使用教材,教学好高骛远,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既苦了教师,又淘汰了大批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学校必须要准确地对自己的现状做出判断,针对办学规划整合国家、地方课程,形成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薄弱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要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充实与完善
  一个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肯定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时刻思考课程体系的重构、充实与提高,做到与时俱进,保持课程体系与学校发展同步并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学校发展的保证。
  五、关于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三个关键点
  第一,德育课程的整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因地制宜。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已经参透在课本当中了,但是由于区域、时间段、背景的不同,课本容量的有限,教育对象(学生)的不同,因此课本中的德育内容针对性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选择更有价值的德育教育内容还有待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时顺势。如选择当前发生的较为突出的有教育价值的社会现象、事件作为德育教育内容更有意义;其次是从学生的终生成长出发选择一些必备的道德品质素材作为德育教育内容。
  第二,对国家级课程的整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衔接性、连贯性、系统性,不能忽略学生未来发展与生活需求,不能随意胡减乱加,避免造成知识缺失,造成学生成长缺陷。
  第三,校本课程的构建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不能只为了考试成绩。急功近利的校本课程设计绝对不是好的校本课程。因此小本课程设计必须严肃认真,一定要本着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