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花山岩画舞蹈群体性表演的应用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从花山岩画群体性表演的现状入手展开工作调研,将花山岩画意象与早期铜鼓纹饰图案等运用到舞蹈动作、情景编创中,使队形与服装、舞美、舞台等构成焕然一新的样貌,以期更好地将岩画图像群体性活动的情景元素与舞蹈编导艺术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岩画艺术在视觉表达上的素材创新。岩画艺术素材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能够对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数千年的发展与进步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各个民族的艺术以及文化在发展中实现了融合与创新,这种对岩画艺术的二次开发行动,能够赋予我们传统文化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关键词:花山岩画;群体表演;舞蹈创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花山岩画图像元素在壮族师公舞编排中的应用与研究”(2018KY0376)阶段成果。
  一、国内外及区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花山岩画图像群体性活动的情景所体现的内容和祭祀有关。由于很多古人对于自然的千变万化、自然现象的出现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古代文化中孕育出了诸多的神仙素材,包括天神、山神、水神等,这些神仙素材文化展示了古人对于自然的崇拜。尤其是在民间的重要节日中,人们都会请巫师进行做法,戴上面具,通过歌舞以及大型的酒会活动,来拜祭天地,求得来年的平安健康。一般而言,古代的民族舞蹈寓意多为保佑来年粮食丰收,家族人丁兴旺,社会和谐太平。参与舞蹈的人们往往需要佩戴神秘的面具,代表神灵附体,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与神灵展开沟通。巫师的舞蹈往往是伴随着鼓声而起的,并且手中一定会持有神灵的法器,包括木刀、木剑等,人们认为,只有挥舞着兵器进行舞蹈,才能够降服妖魔,消除疾病以及灾难。在花山岩画中,有很多的图片素材带有这一文化,例如,利用芒星、圆圈、带有黑点的内环等,舞蹈的首领人物往往都持有刀剑等武器佩戴物,而对于普通的舞者而言,也都会选择用三只眼或者四只眼的面具来遮挡面容,这种舞蹈姿势与传统的巫师舞蹈十分相似。在这种群体的舞蹈中,最经典的造型就是蛙式舞蹈,如青蛙一般蹲在地上,双臂上举进行舞蹈动作。因为在当时人民的心中,青蛙是天神的象征,青蛙鸣叫意味着来年雨水充沛,庄稼丰收,这种蛙式的舞蹈动作也是壮族人民对于图腾的崇拜反映。在花岩壁画中,绝大多数的人物造型都是这种蛙式姿势,尤其是许多大型群体性活动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典型的蛙式舞蹈造型。
  二、花山岩画舞蹈群体性表演的应用
  (一)舞蹈的动作
  壮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壮族人民往往通过植物以及动物类的图腾来反映自己在不同时期以及季节的劳作。这也是花山岩画灵感的另一个来源,例如,壮族的传统舞蹈扁担舞、采茶舞等,这些都是壮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劳动中利用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形成的特色舞蹈。壮族的花山舞蹈在中华几千年的沉淀中逐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文化上看,囊括了文学、教育以及宗教等各个方面,从学术上看则包括了百家争鸣等多种文化派系。这些庞大的文化组织结构也为花山舞蹈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任何一个方面展开研究,都能够通过深入的分析得到令人惊叹的结果。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我们也要守住初心,从花山舞蹈素材中找到新的灵感,吸取古代人民智慧的营养,并且不断将花山舞蹈作为现代的镜子,进行反思以及创新改进。花山舞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以及影响力,这种内涵丰富、文化多样、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对于我国古代以及现代的舞蹈艺术创造都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也能够不断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二)舞蹈中的装束
  在各种和花山舞蹈相关的岩画中,我们能够观察到很多和人物形象、动作相关的素材以及作品,这些作品中人物的样貌以及大小各异,在岩画中,既有系统性的分组的画像,也有类似于铜鼓、刀剑等器具的图像。画作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十分强壮高大,身姿英勇挺拔,并且都会佩戴不同的配饰,包括大刀、长剑等等。在现代舞蹈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借鉴花山岩石的图像素材,利用各种不同的元素进行组合,并且依据史记以及各种历史资料,对当时的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和当时文化相符合的音乐,并采用富有特色的鐘鼓音乐进行伴奏,从而营造出欢快、庆祝的氛围。最后,在进行当代舞蹈创造的过程中,舞蹈演员的服装、装备也可以借鉴岩画的素材,结合壮族古代人民的传统装束进行二次创作,还原历史场景。
  (三)舞蹈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花山岩画的人物形象动作饱满简洁,基于这一角度,可以在当代舞蹈艺术设计上进行相关的调整以及创新,从人物的动作姿势、服装造型、背景场景布置等方面进行学习与融合,让当代的舞蹈不仅能够继承古代壮族舞蹈的动作,也能够从灵魂以及历史的意义上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学习。花山岩画在民族发展和世界发展中的关系,也就是类似于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丰富的整体素材,花山岩画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也是基于民族的追求与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与脉络,带有独特的民族发展力量。从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花山岩舞蹈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而现代舞蹈的发展正是基于古代的民族舞蹈,这代表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
  三、花山岩画舞蹈群体性活动的研究价值
  花山岩画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根据我国历史学家的学习与研究,证明了花山岩画的发展应该有2000余年的历史。关于花山岩画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代张穆的《异闻录》中,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执刀杖,或有无首者。”光绪年间的《宁明州志》记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学术界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和学术讨论,认定花山岩画的内容主要是表现壮族先民举行原始宗教祭祀的集体歌舞场面。这些关于生产劳动、宗教祭祀等内容的画像有1800多个,包括人、马、狗、刀、剑、铜鼓和羊角钮钟等,以人像居多,共计超过1000个,并且,在岩画中人像有正面和侧面的区别,正面的人像往往十分高大,双臂高举,英俊挺拔,十分潇洒。而岩画中的中心人物,如巫师等,往往占据在画面的正中央,身材与一般的群众舞蹈人物相比更加挺拔,头上戴着老虎的帽子,身上挂着修长的配剑,往往是一个队伍中的首领人物。而一般小部落的头领人物也是与众不同的,神情往往更加彪悍有力,能够在众多人中被一眼发现。侧身雕刻的人物形象数量大,有的人物头上会戴着布条、铜铃等饰品,有的人物则是赤身裸体。这些雕刻的画像有男性,也有女性,有老年人,也有很多年轻人,众多体型较小的人物拥护着高大魁梧的首领人物,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模式。从远处看来,花山岩壁上一片赤红,在近处看来,岩壁上的画像密密麻麻,许多不同的元素杂糅在一起,十分热闹,传递出民俗舞蹈方面的信息,对图像群体性活动的情景表演创作的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明确花山岩画图像群体性活动的情景表演在舞蹈创作中的传承性。如今壮族群情景表演舞不仅仅是娱神娱鬼的祭祀舞蹈,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并通过改进与创新,成为了一种广场艺术形式。通过舞蹈从业者的修改以及研究,很多花山岩画的图像被搬上了现代的舞台,成了受到众人喜爱以及追捧的热门表演性舞蹈,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强化花山岩画图像群体性活动的情景表演在舞蹈创作的民族性。将花山岩画图像群体性活动的情景表演创作与应用作为研究整理民族舞蹈史的切入口,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也是顺理成章的,因此,对其的研究不仅可将民族舞蹈史的研究范围扩大,而且也形成了中国舞蹈史的民族性特點。
  对花山岩画图像群体性活动的情景表演在舞蹈创作中有利于形成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认识。从古代的祭祀舞蹈转化成现代的娱乐化舞蹈,由综合功能向审美功能发展,这种舞蹈功能的转化是在历史的变更中逐渐实现的,经过了多代文艺工作人员的研究与创作,能够深刻展示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不断更新、不断向前发展的意识,也体现出了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文章不是单纯地从认识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去研究花山岩画图像群体性活动的情景表演创作,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花山岩壁画的动作、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解读,并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而是将所有在花山岩壁画中出现的情况作为一个系统和结构来看待,从系统性以及结构性的角度进行深刻的理解与分析。同时,本文的研究将前面研究问题的结论进一步总结,得到有益的创作尝试和研究上的突破,分别从表现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提出将花山岩画意象与早期铜鼓纹饰图案等运用到舞蹈动作、情景编创中,使队形与服装、舞美、舞台等构成焕然一新的样貌,以期更好地将岩画图像群体性活动的情景元素与舞蹈编导艺术等有机结合起来,帮助这些传统的岩画艺术在现代化的舞蹈视觉表达中提供具有韵味的素材。
  参考文献:
  [1]佟远.壮族花山素材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J].现代交际,2018(5).
  [2]任卫新.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文学台本)[J].歌海,2016(5).
  [3]廖杨,蒙丽.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壮族花山文化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9(7).
  [4]翟鹏玉.花婆神话、花山壁画与壮族生态伦理缔结[J].柳州师专学报,2007(4).
  [5]何卫东,董必凯,谢平峰.广西花山岩画中壮族武舞的传承研究[J].兰台世界,2016(6).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