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一堂优质的课就应抓住一个绝妙的切入口,如庖丁解牛,游刃必有余地将学生自然引入文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切入点  教学效果
  “切入点”也称突破口,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发挥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文本与学生之交融处,激发学生兴趣。切入点是解读文本和解决教学重点的纽带,是一条贯穿整堂课的线索。鉴于此,切入点要充分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要能将课文统领起来,不能只唱独角戏;必须有利于其他教学因素的调动运用,起到投石问路的效果;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起到激发学生思路的作用。
  一、依据单元主题,设计有效的切入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来编排的,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所以在教学时要设计单元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从主题入手,整体把握。这也要求教师设计有效的切入点时,不能只囿于一篇课文,要依据单元要求,宏观地把握。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围绕学习生活选取的,共有四篇课文,包括散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小说(林海音《窃读记》)、文言文(《<论语>十二章》)。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从内容上看,有回顾以游戏为伴读书求知的往事,有讲述在老师的帮助下一点点打开通往世界的道路,有藏于大人中间或借着雨天匆忙而贪婪地窃读的故事,有关于学习和做人道理的儒家经典。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成长这一主题进行了阐发,能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 因此,在单元整合教学时,可紧紧围绕 “学习成长”这一主题,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选择有效的切入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快乐地学习成长”,《再塑生命的人》——“师爱伴学习成长”,《窃读记》——“进取中学习成长”;,《<论语>十二章》名家影响学习成长,根据文体的特点,设计有效切入点。
  二、透视不同体裁,选择有效的切入点
  (1)散文教学的切入点。阅读散文能唤起我们的生活体验,激起我们的情感共鸣,令我们沉思,让我们扼腕长叹,使我们愁肠百转。为了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成长,教学时要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执着于美的课堂,美的教学。
  披文以入情,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文以载道,文可示情,散文不著一“情”字而情已自现方为佳作。白居易有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教学散文唯有以一个“情”字为切入点,方能品得散文之“魂”。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点,采用情感朗读,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2)小说教学的切入点。小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体,具有信息量大、线索众多、涉及面广等特点。这就要求小说阅读教学必须找到最佳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效率。即从小说的某一点截开进入教学,它是深入理解小说的起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些小说设有疑惑费解之处,那么教学时,可以从这些疑问点发问切入,以激起学生解疑解惑的欲望。如《孔乙己》写的是一个悲剧故事,而文中却有十多处写笑声,颇令人费解、于是我们可以抓住笑这个疑点作为切入点。课上可向学生置疑:生活中的喜剧往往能够让人开怀大笑,而悲剧往往让人悲伤不已,可以说喜剧和笑声、悲剧和泪水总是分不开的。《孔乙己》是一篇悲剧,却充满了笑声,为什么?引导学生导入:哪些人在笑?笑什么?为什么笑?为什么以笑写哀?从而自然地解读了文本。此外,小说还可从悬点切入。
  (3)古诗词教学的切入點。《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鉴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简要评析。”作为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中,我认为,诗歌阅读教学不仅要侧重于整体感悟,而且要从“诗眼”中品味诗意诗情诗韵,抓住诗歌教学的“切入点”。①从炼字切入。诗歌的“每一个字都是无底的深渊”。诗歌最能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为此特别讲究炼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悟到炼字的妙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以“狂”字为切入点,不仅把装备、人员、动作等情状描摹得十分细致,同时也写出了狩猎场面的热闹,情绪的高昂,给人以豪迈壮阔之感。②从情感切入。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情感、体会意境。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诗人的情感主调,以此析景悟情,水到渠成。如《水调歌头》中抓住诗人的“愁”情,设计“析愁景悟愁情探愁因”的问题,学生将意象、意境、词人身世等因素融入词作赏析中,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皓月当空,兄弟咫尺天涯,思念盈怀,却又能自我慰藉,多么乐观旷达!③从“画面”切入。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我们脑中往往会闪现一系列的“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说,在教学《次北固山下》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使学生运用再造想象领会诗人的感情;
  三、剖析不同文题,选择最佳切入点
  不少课文的标题醒目、精炼,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要手法,流露作者的情感。从标题选切入点,是从不同角度对文章题目进行质疑,并形成问题,从而解读文本。标题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包含写作内容,如《谈读书》,有的侧重于文章主旨,如《再塑生命的人》,有的通俗易懂,如《阿长与山海经》,有的含蓄庄重,意蕴丰富,如《紫藤萝瀑布》,有的直接,有的艺术化,如《济南的冬天》和《“飞天” 凌空》,对于不同题目,教学中要选用不同的切入点。   一般来说,对题目的质疑是问题式的。如《土地的誓言》,就可以设计“誓言是什么含义”,“人才能发出誓言,土地怎么会发出誓言呢”,“为什么要发出誓言”,用一两个问题切入,三四个或更多的问题解读文本,重组文章,这样,学生自然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就可从“巨人”作为切入点引入课文,通过对贝多芬生平、作品的了解,学生领悟到之所以称贝多芬为“巨人”,不仅因为他创作了伟大的交响乐,更因为这些作品创作于他遭受严重耳疾近乎耳聋的“致命打击”下,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与不幸的命运顽强的抗争,昭显了人的巨大力量。
  四、创设文本情景,理出最佳切入点
  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和“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实施者和受教者都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感作为切入点,引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不僅能够焕发出文本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激情,从而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品质、培育情感和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如教学《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若只读出对牧羊人的赞美,则为肤浅,若能读出作者对遭环境破坏的反省,就有了一定的深度,若能进一步读出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可创造伟大事业,造福人类,那就真正读懂了小说的内涵。酝酿情景问题以切入,就可以达到理解文本主题。
  一问: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整体感知牧羊人形象,产生赞美之情。)。二问: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在讲述牧羊人之前,作者先对山村进行描述:沦为废墟的村庄、干涸的泉水、干旱的土地、荒废的房屋、坍塌的教堂钟楼,了无生命的迹象,强烈地感受到了环境被破坏的绝望。接着重点写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目睹了高原上的巨大变化,是这个普通的牧羊人,创造了奇迹,让人深思人生的价值。)。这样读来,我们才能理解作者通过牧羊人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作——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就可以创造奇迹!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激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好的切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如何找一个最佳切入点,来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前提是教师对每一篇课文,必须深入钻研。只有吃透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才能灵活地选择切入点,正所谓“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心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书目:
  (1)《新课标》2012年
  (2)《语文教学之友》2012年06期
  (3)《阅读与作文》2012年07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