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差异互补和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应当有效重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由于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个体,学生有独特的想法和认知,兴趣爱好也有所不同,所以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采用差异互补和互动生成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切实增强全班教学质量与效率。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分析如何应用差异互补和互动生成教学模式,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希冀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切实促进全班学生多方位发展。
  【关键词】差异互补互动  生成教学模式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37-01
  一、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一)扭转传统落后教学观念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我素质制定且合理的差异,互补与互动生成教学方法,才能够找到教学问题的突破口。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予以引导和帮助,寻找到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有足够的耐心,选用合适的互动模式,生成符合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由于学科知识体系较为庞杂,教师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所以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水平,学校可以举办教师座谈会,通过收缩互动进一步取长补短,教师能够吸取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同时学校也应当为教师提供专业进修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教师也应农业的参与相关知识培训,或者是进行自主学习,阅读大量差异互补与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相关资料与书籍,有效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善,自我行为评判与自控能力仍然尚未成熟,难以独立自主的掌握学习技巧,所以在差异互补和互动收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结合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能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主要是结合课文背景收集图片和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在课堂进行探讨与交流,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学生也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良好的互动學习平台,具有自主学习氛围,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挥差异性,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加强对知识结构的有效认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也习惯了逆来顺受的学习,缺乏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久而久之会逐步失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当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小组学习,有助于学生在栩栩如生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合作交流有意义的进行语言表达,切实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能够有效听取他人的想法,取长补短,更新自主认知。
  三、构建差异互补与互动生成教学环境
  (一)构建课堂文化环境
  环境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课堂环境也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踊跃的创设课堂文化,可以在班级黑板报上展示学生的学习活动风采,也可以邀请学生集思广益共同设计板报。由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可以应用该项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且发现鼓励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学习兴趣。
  (二)提供差异互补与互动生成基础保障
  为了进一步确保差异互补和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学校应当从物质和精神文化等众多方面进行改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有效提高师资力量与科研条件,能够促使差异互补和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有效开展。同时应当加强对学校物质文化方面的投入,政府也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落实,可以成立差异互补与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专项经费,构建专业科研小组,进一步激发科研团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促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必须正确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实施针对性策略,才能够有效保障教学任务完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书兆.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7(9):21.
  [2]丁艳梅.浅谈教学中的“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教学策略[J].学科天地,2017(21):39.
  作者简介:
  陈京津,男,汉族,甘肃平凉人,2010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中学生物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