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四个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多数教师喜欢以自己的数学思维来取代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时喜欢用个人的数学操作来取代学生的数学理解;在教学方式上出现形式化教学;教学后缺少教育学反思。本文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四个问题,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理解;教育学理解;反思性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被动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总喜欢强制学生记住教师个人的数学解题思路,以此来取代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教师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把自己对数学题的理解化为结果;某些数学教师存在着明显的形式化教学;学生理解问题有障碍时,有些教师认识和理解不到位,认为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差……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四个方面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思维不应代替学生思维,应把舞台让给学生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特点是:教师比较重视“教”的方案设计,按照课前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但是,该方法的弊端重重。教师重视自己的“教”,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重视解题的结论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学”,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节省”下来,把学生解题的时间“增多”起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较为封闭,能力较为单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度开放教学,把舞台让给学生。做到如下两点:第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适度开放课堂教学,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题,从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解题过程和实践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探究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解题的乐,发现数学的美;第二,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再现,而非老师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表演。教学过程中应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大胆驰骋,教师是总导演,起筹划指导作用。师生互相合作,共同演绎“教学相长”的精彩篇章,使得思维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创写出数学教学的新乐谱。
  二、教学上不应代替数学操作,应注重学生数学理解
  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的过程即是数学理解的过程,学生能够把数学题解答出来,并能根据解答结果讲述缘由,这其实就是理解数学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老师直接把个人的数学操作和数学理解强压给学生,这样就压制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数学解题能力,使得学生缺少数学的再理解能力、再创造能力。受此影响,學生理解数学的能力可能会停滞不前。
  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操作,自己进行数学理解,教师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冲向数学理解的高峰,以便更好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做到如下三点:第一,教师应认识到,数学解题教学的重任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数学的符号化和形式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等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理解表述出来,将数学理解再创造出来,以此加强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认识;第二,教师认为正确而高效的数学教学,就是把自己对数学题的理解化为结果,并展示给学生看。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只有落实解题教学的过程,要求学生去理解题目相应的数学知识点,让学生把题目的理解结果表达出来,并展示出来,学生才可以充分理解数学解题过程与结果。这样的课堂,教师勤于引导数学理解,学生乐于理解数学的过程,教学效果才事半功倍;第三,数学操作要有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理解。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常处于无顺序无条理状态。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有序的数学操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数学操作有条理性,学生接受思维就更有逻辑性,理解数学的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三、在教学方式上避免出现形式化教学,应注重教育学理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形式化教学存在着较多弊端。形式化教学借助表面化和形式化的数学符号,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数学知识联系的情况下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很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理解,更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学理解,只是仅仅做做表面的数学教学工作,这样就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数学理解创造力。
  在多次数学教学实践课中,笔者总结发现,某些数学教师存在着明显的形式化教学,且坚信这种观点:数学教学只要课前看一下所要讲的内容,课堂上再按内容写下就可达到教学目标。实际上,有些教师不能较为准确地定位数学知识的重难点,且在课前不能很好地对数学知识做教育学理解,而仅仅做数学理解。这种做法明显偏离教学的主目标。在教学上,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理解,还要注重教育学理解。
  例如,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根据概念的形成规律,结合教育学理解,教师可以运用下面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
  1.提出问题。设置一个有意义的情景,提出一个有一定思考路径的问题,造成认知的冲突感,从而引发探究的动机。
  2.辨析。对新的数学概念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既要从正面例子中获得概念本质属性的信息,也要从反面例子中得到区别于正面例子的信息,这样可帮助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分清概念理解概念。
  3.变式。用直观形象的材料或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4.反馈。学生对概念是否真正理解或理解到什么层次,需要通过学生对概念的运用情况来分析,教师也应该把对学生的理解评价及时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要把学生概念理解的“对”与“错”进行及时地评价反馈,学生懂得了概念错对的内容与缘由,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结果上对数学理解过于自动化,应提倡反思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对数学的理解就越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因此不理解学生为什么学不懂那么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法达到高度的自动化,因此学生不理解数学,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讲解数学。
  笔者常常听到一线的教师说:我把数学的解题过程与结果都进行详细的讲解,为什么学生就是听不懂听不明白,为什么学生听后还是做不懂数学题。面对同样的数学问题,教师解答起来是多么地容易,可是学生就是理解不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要多点反思,如何把教师数学理解的自动化转化为学生数学理解的自动化。对于教师来说,任何数学推理过程与数学结果都那么理所当然,根本没有任何理解困难的问题;可对于学生而言,这些过程与结果是多么地难以理解,这一切未必就是那么理所当然。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善于提倡反思性教学,做到教学实践中及时思考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学实践后及时优化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善于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对数学进行反思。思考学生为何从横向上理解不懂 “显然”和“必然”的数学问题,思考学生与教师之间为何在纵向上不同属于一个“数学共同体”。第三,教师应研究如何把反思结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上,如何通过反思分享教学经验,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上的提升。最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活动可以由一般性解决到功能性解决,再到特殊性解决。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上,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由一向性解决数学问题上升到功能性解决,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适时调整,利用各种优化对策,创新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把学生推到数学学习和探究的第一线,才能更好地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红梅.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2(09).
  [2]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導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19.
  [3]黄圆圆.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30).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5]王铭玉,李经伟.符号学研究[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1:1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6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