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美术质检“欣赏评述”答题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结合初中美术国检、省检及市质检的试卷分析,从“读题审题多是浮光掠影”“答题形式类似看图写话”“具体内容鲜见美术语言”“层次要点缺乏有序条理”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中生美术质检“欣赏评述”答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美术质检;欣赏评述;答题;问题
  初中美术质检中的欣赏评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名家美术作品和民族民间艺术的感受、理解、评价和叙述,以及相应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從近几年初中美术质检试卷看,相较于其他内容,学生在欣赏评述题上失分最多,并折射出了现行初中美术教学亟待解决的相应问题。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初中美术教学。
  1 读题审题多是浮光掠影
  美术欣赏评述题中的审题包括审图片、审问题,两者缺一不可。审图片特别要注意抓名作中所传达的关键信息,准确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什么,审清图片所传达的每一个关键信息点,用美术语言逐个分析。审问题即弄清题目所问问题,明确答题要求,不要答非所问。学生在欣赏评述题中的定向思维易受图片的影响,对图片特别感兴趣,而往往忽略了题目,对于读题审题习惯浮光掠影,以至于答非所问,答题片面,造成了失分。例如,图片《马踏飞燕》题目[1]:“你知道右图中作品的名称吗?请从材质、造型、手法、寓意等方面简单说说你对这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多数学生答案却是如此:马踏飞燕,这是一只跑得很快的马,马的动作很夸张,张着大嘴,发出嘶吼的声音,三只脚腾空,马做得像真的一样,栩栩如生。可见学生并没有认真审题,而是受到图片的影响,按照以往的定向思维说出了对图片的初步感受,根据题目中的问法至少要答出四点:一是材质是什么(青铜器);二是造型是什么;三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四是有什么寓意。学生在读题审题时浮光掠影,只看到第一个问题答出了作品的名称,后面几问就完全忽略了,按照自己的定向思维,写出了对图片中作品的感受,完全没有读题审题,造成了只回答出答案的一部分或者跑题的现象。如果认真读题审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避免
  2 答题形式类似看图写话
  从这几年的质检试卷看,学生在回答欣赏评述题时,答题形式类似看图写话,也就是说当学生看到一幅作品后,双眼在充分观察后把看到的表象输入大脑进行想象加工,然后把各种各样想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通过“说”这个环节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最后,用文字完整具体地把口头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成为一段话。就像小学生完成看图写话的题目一样,用口头语言的形式把自己看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加工,然后写下长篇大论。例如,“请从作品内容、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评述作品《开国大典》”[1]。多数学生的答案如此:本作品绘画的是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前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刻,广场上绚丽多彩的旗子,城楼上左面的一排大红柱子及大红宫灯,盛开的菊花,朵朵的白云和天空中翱翔的白鸽,说明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象征着祖国的繁荣。欣赏评述题中,学生的欣赏只留在直观描述上,缺少具体的分析即用自己掌握的美术知识、形式原理、批评概念和方法,分析这幅作品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艺术创作特点等。学生往往看作品所传达出来的表面现象,凭自己的直观感受用看图写话的形式完成答题。而这幅作品作为美术欣赏题,考点在于作品的创作的内容、作品的表现形式包括作品的构图、画面的色彩以及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学生在答题时只是用自己的口头语言答出了作品的内容。小学生似的看图写话,答题形式偏离美术欣赏评述题型。
  3 具体内容鲜见美术语言
  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2]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美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主要由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视觉语汇组成。比如,马蒂斯的《舞蹈》[3]就是以有变化的线条为艺术语汇,通过画家的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从中可以看到,线条具有惊人的抽象能力,色彩、明暗等一些艺术语汇全被省略掉了,线和点主宰着一切,富有弹性的线条和形象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俊美、靓丽的妇女形象。与此同时,弹性、有变化的线条产生了一种节奏感和生命活力感,传达了一种跃然纸上的欢乐之情。如果在其中抽出一条线条,它将变得毫无意义。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并用正确的美术语言去评述,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图像识读能力,也是教师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所努力的目标。然而,学生在国检欣赏评述测试中,多数用自己的口头语言答题,鲜见美术语言。例如,“请观察以下两幅作品(图一,清代郎世宁的《马》;图二,徐悲鸿的《马》),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他们的不同”[4]。某学生的答案:图一的马是站着,很安静,让人感到这匹马很懒惰,很优哉,它就想安静地待着,不想干活和运动,就像现在社会上一些懒惰的人,图二是奔跑的马,充满活力,气势雄伟,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就像社会上比较勤劳、充满活力的人;图一的马有颜色,图二的马没有颜色。由此可见,学生在欣赏评述作品时,明显欠缺美术语言,即便也能从造型和色彩上描述作品,但不会用美术语言加以组织,而是用日常的口头语言来表达。从中折射出了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语言训练和积累的明显缺位。
  4 层次结构缺乏有序条理
  学生在做欣赏评述题时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提示的欣赏评述题,会出现“两极分化”:要么无从下手,或只言片语,或答非所问;要么动辄长篇大论,既没有明确的层次,又缺乏有序的条理。尽管教师在考前辅导中一再强调,对于没有明显提示的欣赏评述题,答案要分清层次(①画了什么——即内容,②怎么画的——即表现手法,包括色彩、构图等,③为什么这么画——即画家的情感寄托),但是学生在答题时依然多是信马由缰,没有按照教师要求有序条理地把自己的观点按小点写出来,甚至还时常混杂混乱的逻辑。这既给阅卷教师增添了许多麻烦,还影响了得分。例如,某学生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5]的答案:该作品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暴起杀害无辜的事件为原型创作的一幅画,此画结合立体主义、抽象画法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的人和兽性的残酷,采用了象征性手法和夸张手法表现人物的表情,色彩运用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虽然该学生的分析应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其“一逗到底”的答题方式不仅让人难以分辨其主旨和要点,而且还会给阅卷教师造成一定的视觉疲劳和心理厌烦。其实,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规范答题方式,并加以适当训练,质检中出现类似问题的现象是可以大为减少的。
  参考文献:
  [1] 2015—2016学年厦门市七年级美术学业质量监测试卷[Z].
  [2] 奚传绩,伊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1.
  [3] 陈铁梅.百幅名画欣赏[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69.
  [4]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厦门市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年美术测试卷[Z].
  [5] 福州市2015—2016学年八年级美术素养质量监测模拟试卷[Z].
  作者简介:李新喜(1986—),女,福建厦门人,艺术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1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