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厦门华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顺应国家创新创业改革教育要求,以推进专业创业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逐步构建多元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从课程体系、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师资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夯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关    键   词]  应用型;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42-0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大学肩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历史使命,应充分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质量,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必须针对上述问题与不足,构建起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提出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加强实践教学。
   厦门华厦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十分重视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块,重视项目实践,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落实改革方案,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
   一、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课内创新创业教育
  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设置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块,通过学分认定,肯定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减轻学业压力,鼓励其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形成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基础训练与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建设基础训练课程包括“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大学生创业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环境科学技术前沿”“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等课内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等集中性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建设“专项技能”“科技与技能活动”等课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项目。
   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硬件支撑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依托良好的教科研平台。厦门华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平台和团队为软硬件支撑,整合政校行企多方优势资源,全方位打造校内外结合、产教融合的优质产学研用创综合性平台,为应用型环保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硬件支撑。在建成的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的基础上,2015年获批建设福建省环境监测高校重点实验室,进一步促进科研服务与专业教学的融合;2016年获批建设福建省理化分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共建大气环境研究中心,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与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建大气在线监测实验室、与厦门隆力德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共建水质在线监测实验室、与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科学仪器开发实验室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开发实验室,这些行企校共建实验室的建设有效地促使专业实验室的设置,也更贴近产业需求,实现优势资源开放共享的同时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政校行企协同建设的实验室和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在产学研平台的基础上创办校办企业,开通对外服务窗口,使专业真正社会化,打破专业与产业的隔阂。依托专业创办的校办企业于2015年获得中国计量认证资质并在环保局通过备案,具备对外开展第三方检测技术服务的法定资质,正式对外开展服务。专业与公司有机结合,对外承接社会委托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项目,积极参加公开招标项目,与社会服务机构在同一平台上竞争,锤炼团队,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打通专业与产业的联系,使专业真正社会化,极力争取招标项目,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实际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使其明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之处;同时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与经验,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项目支撑。
   三、大力开展各类产学研用项目,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项目支撑
  重视项目实践训练,配套多种参与形式,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忙”起来。以区域环境服务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鼓励师生参与技术项目,实现教学与服务合一。以承担的各类横纵向科研课题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自主设立的育苗基金,引导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服务项目的实施,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升级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现有的平台和团队,近两年承担的纵向教科研课题共17项,包括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18项;横向科研课题20项,包括政府公开采购招标项目3项,行业、企业委托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项目17项。这些教科研项目的获得与实施为开展专业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项目支撑。在科研项目与技术服务实施过程中,以勤工俭学、课外创新训练、项目实践等形式引入学生参与,并适当嵌入实践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要技术人员,教师严格培训与全程跟踪监督,确保科研与服务质量的同时,完成相应的技能培养,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参与全真的社会服务与创业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凭借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专业创业实践的意识,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设平台。    四、注重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构建,汇智聚才,借助行业企业专家,支撑创业能力训练与培养,探索环境类专业创业实践训练模式,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能力打通渠道
  激励团队成员锐意进取,鼓励教师与社会融合,不断优化团队结构,团队由高层次创新人才、行业专家、行业执业资格工程师等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等应用能力培养的“双师型”教师组成,主要成员拥有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监理工程师、清洁生产审核员、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专家等资质。激励教师参与引进的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通过各类项目锤炼青年教师,使其尽快成长,为人才培养服务,通过项目负责制和奖金激励等形式,鼓励教师承担并带领学生参与各类各级科研服务项目,以此促进教师密切关注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促进知识更新和技术技能的实用化,促使其专业教学融入适应生产需要的先进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近两年,团队成员共承担各类课题41项,科研经费约380万元,充足的项目资源,保证了师研生随的实现,为师导生研作铺垫,这些双师素质的教师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设校外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为开展专业创业教育积累优质行业师资资源。聘请厦门蝌蚪生态空间等行业企业人才为创业指导教师,通过交流讲座、项目指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建立并完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保障各项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高校学生创业园是为大学生提供的帮助其自主创新创业的专门活动场所, 又称 “孵化器 ”。厦门华厦学院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办公室负责统筹创新创业工作,近两年,连续获批了市级、省级的众创空间。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现行制度的保障下,顺利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了孵育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专业所在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育苗基金”制度,并出台了管理办法与操作细则,配合“创业导师制度”指导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制定优化课外创新创业实践的学分认定办法,激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实践。通过创业社团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汇聚在一起,促进专业交流的同时,提升创业项目的辐射面与专业深度。设立创业咨询室,由创新创业办公室组织创业导师进行个性化的创业咨询与辅导,为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辅导,引导学生明确创新创业意识与目标、创业探索和创业决策,全面提升创业素养。
   综上所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环境服务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以平台为依托,以应用技术项目、专业质量建设工程为改革支撑,通过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育苗基金、创新创业比赛等多元手段,构建多元融合的课内外结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从专业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创业思维与能力三个维度培养环保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效解决目前大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难成体系的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2]王菡,周慧玲,郭莉.“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分析[J].大学教学,2017(2):61-63.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17(4):85-86.
   [4]高翅,徐跃进,王平祥,等.系統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80-82.
   [5]韩照祥,朱惠娟,李强.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培育创新创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82-84.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