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许多小学的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对于理解力有限的学生们来说往往艰涩难懂,与生活脱节,既不利于学生理解,也吸引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通过一定的教学改革,能够方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感受语文学科的乐趣和魅力,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们个个视作毫无知识基础的“空瓶”,一味地灌输、讲解知识或是单方面地不断发问,这些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无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无视了学生的个性,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使得教学过程收效甚微。那么如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许多人通常会把小学的语文教学想的过于简单化,认为主要带领学生读读文章,背背课文就算完成了任务。事实上,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的有限,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讲解时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工夫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语文知识更加便于理解。学习语文知识只是小学语文课堂一个基本的小目标,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的获得。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和奠基时期,如果能将语文素养一以贯之地传承下去,就能给学生们带来重要的积极作用,受益终生。因此,不能认为学生理解力不足,就忽视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培育,因为这一素养的形成正是要从小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习惯。[1]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对学生们来说理解难度较大,涉及知识范围较广,内容又比较晦涩难懂,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讲解时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工夫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语文知识更加便于理解。但是,将小学语文与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让语文变得不再那么“难以接近”,从而也就提升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2]
  2.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
  许多人通常会把小学的语文教学想的过于简单。事实上,学习语文知识只是小学语文课堂一个基本的小目标,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的获得。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奠基的阶段,如果能将生活化理念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给予语文这一学科更多的价值分量,引导他们自发地去吸收语文知识,思考语文知识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们带来重要的积极作用,受益终生。
  三、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1.做好课堂设计,形成合理制度
  结合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做好相应的课堂设计,从而使整堂课有条不紊地进行。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借助规范化、合理化的教学机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三步来进行课程的学习,首先,在课前,要预先通读课文,标注上自己对课文的通俗化理解,阅读完整篇课文后,完成课本后面的思维练习;在课堂上,要遵照老师的指示来进行学习活动。由于该阶段学生很容易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语文学科产生定性思维,因此在课堂上应以教师引导为主,引导学生们在比较具有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下课后,教师还应安排学生回家完成一些简易的小任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写下自己对某篇文章的感悟,以及文章对我们生活的启示等等。[3]
  2.利用多种媒介辅助课堂教学
  由于学生对于课文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领会文章主旨。现代媒介科学技术就为教师们提供了绝佳的辅助工具,例如,在投影仪上播放有关课文内容的视频、短片,或者借助其他工具进行现场的情景模拟,模拟我们生活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贴合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堂效率的提升还需要增加一定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中加入適当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意义。在朗读课文时,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以声音和表情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们,或者通过播放有关音频资料的方式来增强情境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本中的情节,并让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主旨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一段重要的回忆。
  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直白化
  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条件,甚至创造条件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生动形象的语文学习环境,从而进行语文素养的隐性输入。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名人轶事,寓言等资源提供给学生在课后查阅;在讲解《杨梅》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从杨梅这一家喻户晓的食物入手,讲解《杨梅》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讲解《猫》这篇课文时,可以以猫的形态和习性入手,引起学生的共鸣。
  4.课内外的语文知识补充
  在课堂上,仅仅学习课本的知识,而脱离实际生活,是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心理特点和接受程度来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重点落在描写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榜样事迹以及优美的中国传统文化等文章,帮助学生们领略语文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在耳濡目染中,在无形的熏陶下就得到了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后,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的课外学习,由于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因此首先在思想上就要提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重视,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有一双在平凡生活中发现闪光点的眼睛,这样在写文章时才会有好的素材;在完成了教材学习之后,还要自行增加课外阅读量,各科各类的知识都要有所接触,这样才能够拥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才能在心中描绘出我们生活的完整面貌,进而在语文学习中游刃有余。
  结语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方式的积极推广,许多学校也开始重视学生各项素养的培育。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阶段奠基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的身心还未发展完全,对许多事情都没有自己的见解,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力并不强,认为学习语文对现实生活没有帮助,因而丧失兴趣。因此,在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应适当运用生活化理念,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还能够方便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潘世流.语文教学走向创新的五个转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05).
  [2]李亦菲,朱新明.对三种认知迁移理论的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01).
  [3]余应源.中小学语文教学轴心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