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渗透传统文化,构建活力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来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宝。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构建活力课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传统文化;活力课堂;传承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强大昌盛的希望和力量。传承传统文化,既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未来的展望。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语文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必须牢记时代使命,明确学科责任,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培养时代蓬勃少年。
  一、悠悠诗韵——古诗文化的注入
  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之中,古诗词犹如一颗颗珍珠,熠熠生辉。可以说,“诗教”是最好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激活课堂,点燃孩子诗意语言的最直接的途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深刻内涵,学习古人的伟大智慧,以悠悠诗韵培养审美,陶冶情操,颐养心灵。
  如《关雎》《蒹葭》组诗的学习,教师以“君子好逑”的“好”的读音导入,有的学生读四声,有的学生读三声,经过讨论,最终确定读三声,教师便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谈一谈古代人男女之间的审美。先从女子入手,怎样的女子配得上“好”?学生从“窈窕”“流”“采”“芼”几个字之间,发现古代的女子文静、善良、勤劳、朴实便为“好”;接着,从进入古代怎样的男子配得上“好逑”,从“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几处发现,在爱情的世界里,男子专一、执着、志趣高雅。这样的学习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一首诗学完,学生纷纷呐喊学得不过瘾。教师乘胜追击,学习了《蒹葭》,其中的女子除了具备《关雎》中女子的特点之外,你认为她还有哪些“好的”女子的标志?学生很快就发现——高雅脱俗、清新明媚。两首诗学完后,教师向学生课下推荐《诗经·风·子衿》《诗经·风·琴歌》等课外阅读。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从一个“好”字入手,给学生展示了古代爱情的美好样子。悠悠诗韵,浸润诗心,在学生青春的年华里,伴随着平仄的古老诗歌,那个时代的风貌,那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盘拖出,既激发了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又借助古代诗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二、嘶嘶马鸣——家国情怀的渗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初中语文教材中,录入了大量表达家国情怀的经典诗文。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时机,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古哲先贤的家国情怀,传承传统文化,丰富课堂积累。
  如《黄河颂》的教学,这首诗写于1939年,当时的中国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之下,当诗人光未然经过壶口瀑布的时候,澎湃的黄河之水激起了诗人心中的豪情,他想到了中华大地上团结一心、坚强勇敢的中华儿女,于是以“颂”为体裁,写下了这撼人心魄的诗歌。诗歌的第三节中“有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作为“颂”的体裁,作者不可能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一一列举,而一句“多少英雄的故事”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对此,教师可以巧设情境,让学生补白。师:同学们,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黄河的精神感染着中华儿女,你能想起那些英雄故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来不及讨论,英雄故事已经从学生口里蹦出来——“林则徐虎门销烟”“岳飞精忠报国”“屈原含冤投江”“戚继光击败倭寇”。师:真好,透过滔天的黄河水,我们寻觅了五千年的英雄故事,嘶嘶马鸣,不绝于耳,而透过英雄故事,我们仿佛听到了几千年来黄河水的滔滔诉说。由此看来,光未然先生笔下的黄河颂,颂的何止黄河,更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流动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华师大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孩子进入想象的世界,回顾历史,立足当时,不仅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增进了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三、灼灼其华——民俗节日的传承
  民俗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生活习惯。其中,有的反映农耕时令,有的体现为民众娱乐,也有的体现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歌,这些不同的民俗逐渐形成民俗文化,随着时光流转,时代更迭,这些民俗文化显得弥足珍贵。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十分在乎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编录了民俗、传统节日,还有谚语、成语、对联等。
  如民俗单元第一课《社戏》的教学中,教师便由民俗引入。师:同学们,再过一个月,我们这里将迎接一个盛大的节日,你们猜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庙会”。师:庙会上,你最快乐的是什么?生:和同学一起在戏台下看戏,或者跳蹦蹦床。师:还真是,时代不同,但是孩子们的快乐是这样相似,鲁迅的童年快乐也是去看戏,也是和小伙伴一起去看戏。就这样,瞬间学生们的目光被吸引到了文本中,一起感悟去看社戏没有船的苦恼和借到船后的惊喜,一起欣赏看戏途中船行之快,夜色之静谧,一起品尝至今再也无法吃到的好豆,一起议论再也没有看过的好戏。终于在语文课堂上,见到了学生脸上的灿烂,心中无法释怀的童年。
  朱光潜先生在谈人生艺术时写道:慢慢走,欣赏啊!因为人生就像旅行,慢慢地行走才能有所发现,美景胜物展开深入的对话,方能有所发现和感悟,不枉此行。上述案例中,教师带领孩子慢慢地游弋在民俗文化之中,历史之花,灼灼其华,在最朴实的生活方式中发现最真挚的感情,发现最快乐的童年。
  四、迢迢星辰——交流平台的搭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课堂的渗透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所以,渗透传统文化,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应当拓展空间,给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文化平台,不断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淀,增加传统文化的底蕴。部编版教材中就设置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教师要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亲身体验,不断积累。
  如综合性学习“漫步诗苑”,这是一个独具匠心的实践活动平台,第一个环节是声情并茂诵古诗,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诵读,最后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全班比赛,以读增进对古诗的理解,以诵培养对古诗的兴趣;第二个环节别出心裁品古诗,学生从所选古诗中选一首写一篇散文诗,或者编成一个剧本,小组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内展示。事实上,展示的结果并不重要,在编排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古典诗文的魅力;第三个环节不拘一格辑古诗,提前布置,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积累不同类别的古诗词,如“春”“月”“雪”等,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课堂上开展“飞花令”游戏。在游戏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兴趣被点燃了,唇枪舌剑,此起彼伏,欢快的古典文化的海面上空,星辰熠熠,摇曳生辉。
  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古典诗词的熏陶,以竞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积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古典精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既可以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课内渗透;又可以设置专题,课外拓展。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给文化以生命,给学生以积累,给课堂以活力,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几千年的智慧和著时代的春风唱响新的华章。
  参考文献
  [1]王红.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语文天地,2019(5).
  [2]唐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