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陕西旬邑方言词汇特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旬邑方言的常用词汇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语料,从构词、词义、特殊古语词等三个方面对旬邑方言词汇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进行了比较,以此使人们对旬邑方言词汇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旬邑方言;词汇;词义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北部、关中平原北界,东接黄陵县、铜川市印台区和耀州区,西邻彬县,南连淳化县,北与甘肃正宁相毗邻[1](P56)。在方言分布上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关中片。旬邑方言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本方言区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特征。由于旬邑历史悠久,方言中夹杂着部分古语词,这为方言本字考证提供了可参考的语料。本文以旬邑下辖的土桥镇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土桥镇为旬邑县五大古镇之一,位于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土桥街距县城21千米,为旬邑县“南大门”,总面积97平方千米。通过选取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从构词、词义等多方面来考察旬邑方言中的词汇特点。
  一、构词特点
  很多学者指出,汉语普通话词汇具有以下共性特点: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词。旬邑方言词汇除了具备普通话构词的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鲜明特点。首先说明的是,下面所举词条主要来源于詹伯慧(2006)《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附录《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方言部分主要根据实际读法直译,无字的采用别字代替。
  (一)音节数量
  在旬邑方言的词汇中,有些词语和普通话在语义上相同,但在构词的音节数量上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旬邑方言是单音节词,普通话是双音节词
  旬邑话     普通话    旬邑话     普通话
  兔        兔子      鸟         理睬
  乏        疲倦      然         别人
  鼻        鼻涕      搂         耳光
  糙        生气      墩         颠簸
  歪        厉害      嚷         挖苦
  镰        镰刀      脱         热敷
  张        嚣张      谝         闲聊
  2.旬邑方言是双音节词,普通话是单音节词
  旬邑话     普通话    旬邑话     普通话
  脖行        頸        长虫        蛇
  莲菜        藕        窝也        好
  煎熬        愁        圪蹴        蹲
  不列        摇        木囊        慢
  3.旬邑方言是双音节词,普通话是多音节词
  旬邑话     普通话    旬邑话     普通话
  啬皮       吝啬鬼     旮蛙      猫头鹰
  招人       招女婿     闷种      不灵活
  差窍       缺心眼     匠人      手艺人
  骚轻       献殷勤     跌跤      摔跟头
  4.旬邑方言是多音节词,普通话是双音节词
  旬邑话     普通话    旬邑话     普通话   耳刮子      耳光     土疙瘩      土塊
  呱呱牛      蜗牛     媢片子      发辫
  谝含传      聊天     湿湿虫      蟑螂
  从上述例证来看,在旬邑方言中,与普通话在语义上相同、但在构词的音节数量上不一致的词语,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类。
  (二)语素重叠
  旬邑方言与普通话构词语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素的重叠上。语素重叠是关中方言构词和构形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汉语普通话相比,旬邑方言的语素重叠更加灵活多样。
  1.名词重叠
  (1)AA式
  瓶瓶   罐罐   坛坛   碗碗   柜柜   碟碟
  桌桌   板板   箱箱   门门   盒盒   本本
  勺勺   缸缸   瓮翁   竿竿   布布   锅锅
  在旬邑方言中,名词重叠后,词义基本不发生变化,不过,通常具有小称意义。如“锅锅”指的是小型的锅,“门门”指圈养鸡兔的笼门。
  (2)ABB式
  药罐罐  菜坛坛  碗底底  锅沿沿  鸡爪爪
  肉渣渣  面片片  书皮皮  布摊摊  酒盅盅
  醋壶壶  盐碗碗  面瓮瓮  菜汤汤
  在旬邑方言中,单音节名词A与单音节名词B组成“ABB”重叠式,其中A对B起修饰限定作用,意义等同于“AB”式。如“酒盅盅”等同于“酒盅”、“面片片”等同于“面片”等。
  2.动词重叠
  (1)AA式
  架架   夹夹   铲铲   塞塞   盖盖   盘盘
  (2)ABB式
  进去去   下来来   出去去   过来来
  在旬邑方言中,动词“AA”重叠相当于普通话带“子”的附加词,两个动词重叠后表示名词,如“架架”等同于“架子”、盘盘等同于“盘子”。动词“ABB”重叠式仅限于祈使句双音节趋向动词,“进去去”中“去去”重叠,后一个“去”主要是强调“进去”这个动作。
  3.形容词重叠
  (1)AA里式
  碎碎里   大大里   圆圆里   薄薄里   厚厚里
  (2)AABB式
  红红绿绿   松松范范   抠抠掐掐   实实在在
  (3)A里AB
  木里木囊   流里流气   木里木气   二里二气
  在旬邑方言中,形容词“AA”重叠式有“比较A”的意思,如“碎碎里”表示比一般意义上的“碎”要小很多。形容词“A里AB”重叠式多形容人的外貌、行为举止等,常含有贬义色彩,如“这娃二里二气(这孩子比较傻)”。
  (三)附加式合成词
  1.前缀
  在普通话中,典型的前缀有“老、阿、初”等。在旬邑方言中,除了这些前缀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前缀。例如:
  二:二杆子  二腻子  二气儿  二锤子
  大:大戏    大娃    大白天  大晴天
  头:头胎    头天    头名    头周年
  老:老碗    老瓮    老爷    老哥
  日:日厥    日塌    日弄    日鬼
  圪:圪蹴    圪站    圪拧    圪搅
  这些前缀意义广泛,大多数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二、大、头、老”是名词前缀。“二”放在名词前面,多含有贬义色彩,一般指人;“大”放在名词前面,主要起强调作用;“头”作为前缀,表示“第一”;“老”放在事物名词前,强调物体的体积大,如“老瓮”表示特别大的水缸。“日、圪”是动词前缀。“日”放在动词前,表示人的某种动作、行为,如“日厥”指“破口大骂”,有贬义色彩;“圪”往往用在词头,有表音作用没有实在意义[2](P174),如“圪站”指人不停走动、招人厌烦。
  2.后缀
  在普通话中,典型的后缀有“子、头”等。在旬邑方言中,除了这些后缀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后缀。例如:
  子:妗子    冷子    对子    胰子    腔子   头:吃头    看头    做头    学头    写头
  客:麦客    执客    卖客    毛客    卖货客
  活:松活    软活    热活    点活    紧活
  实:厚实    瓷实    硬实    美实    壮实
  在旬邑方言中,有时是选取普通话双音节代表性词干加上后缀“子”,如“对子(对联)、腔子(胸腔)”;加上后缀“子”后,有时与普通话表示的意思不完全一致,如“胰子—香皂、妗子—舅妈”。“头”在旬邑方言中既可以作前缀,也可以作后缀,“头”作为后缀比在普通话中用例更为广泛。“客”可以作名词、动词后缀,“麦客、执客”是指人的身份、职业,“麦客”指去外地割麦子挣钱的人,“执客”指农村红白喜事端茶送饭的人,“卖客、卖货客(出卖肉体的女子)”“毛客(吝啬的人)”则含有贬义。“活”表示事物属性,如“软活”(被子软活哩!盖得人暖和)。“实”含有实在、经受能力较强之义。
  3.中缀
  在旬邑方言中,中缀较少,主要有“不”“打”等。“不”作为中缀,一般放在四字格中,组成“A不BB”格式,多形容事物的性状;“打”作为中缀,一般放在三字格中间,组成“A打A”格式,主要起连接作用。例如:
  不:吝不滴滴  瓜不溜溜  酸不球球  辣不呲呲
  打:明打明  实打实
  二、词义特点
  词语的词汇意义是指词所表示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在旬邑方言中,有些词语的词形和普通话是相同的,但它们所指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与普通话相比,旬邑方言的词汇存在着词义扩大、词义缩小与词义转移三种情况。
  (一)词义扩大
  有些词语在普通话中含义较为狭窄,但在旬邑方言中更为广泛。
  1.死
  普通话意为“死亡、某人过世”。在旬邑方言中,“死”除了这一义项外,还可以表示懒惰、整天无所事事。例如:
  (1)我娃他爸爸一天死哈不动弹,日子过得煎熬哩。
  (孩子的爸爸懒惰,日子过得艰苦。)
  2.瞎
  普通话意为“眼睛失去视觉能力,看不见”。在旬邑方言中,“瞎”除了这一义项外,还可以表示“坏”,音同“哈”[xa41],指人、指物均可。例如:
  (2)你个瞎瞎种。
  (你个坏蛋。)
  (3)这苹果瞎了。
  (这苹果坏了。)
  3.捋
  普通话意为“将某物顺着抹过去,使物平整顺溜”。在旬邑方言中,“捋”除了这一义项外,还可以表示“打”。例如:
  (4)刚才把我女子用扫帚捋了几下。
  (刚才把我女儿用扫帚打了几下。)
  4.能
  普通话主要意思为“能力”和“才能”。在旬邑方言中,“能”除了这两个义项外,还可以表示“擅长某种手艺”“不分轻重”。例如:
  (5)我奶奶手能擅长很,剪得窗花贼好看。
  (6)看把你能不分轻重成地,你去上天去。
  5.贼
  普通话意为“偷东西、做坏事”等。在旬邑方言中,“贼”除了这一义项外,还可以表示“很”,作副词。例如:
  (7)这饭贼香。
  (8)你穿这衣服贼合适。
  (二)词义缩小
  有些词语在普通话中含义宽泛,但在旬邑方言中较为狭窄。
  1.向
  在普通话中,“向”义项较多。在旬邑方言中,“向”主要指“偏袒”。例如:
  (9)老师光向奈些那些学习好地,就不管后进生。
  (10)在家里额我只向着额妈说话。
  2.霜
  普通话义项有“脸部面霜”“霜降”等义,在旬邑方言中,“霜”仅指白露过后田野上的露水。例如:
  (11)今早这霜大哩很!
  (12)再过几天,霜气就下来了。
  3.粉
  旬邑方言单说“粉”时,主要指女性化妆所用的粉,词义比普通话窄。例如:
  (13)天天把粉搽那么多,跟面瓮里出来一样。
  (14)你到街上给我捎盒粉油。
  4.兄弟
  普通话指“哥哥和弟弟”,旬邑方言仅指“弟弟”。例如:
  (15)我兄弟目前还没有成家。
  (16)你兄弟到啊搭哪兒去啦?
  (三)词义转移
  有些词语在旬邑方言中发生了转化,与普通话词义只有部分联系,甚至已经难以寻找到二者的联系。
  1.先后
  普通话指“前后顺序”,在旬邑方言中,“先后”则指妯娌。例如:
  (17)倭那先后俩关系紧张很,整天鼻子不是鼻子,嘴不是嘴。
  2.碎
  普通话指“破碎”“某物被打碎了”,在旬邑方言中,“碎”则指“小”。例如:
  (18)碎娃知道个啥?
  (19)你见我奈碎娃么?
  “碎娃”指小娃,或者家里最小的孩子。某物破碎中的“碎”,旬邑方言常称为“打了”,如“我把碗打了”。
  3.调和
  普通话指“和解、协调”,在旬邑方言中,“调和”则指“做菜用的佐料”。例如:
  (20)我妈炒这菜调和放重很。   4.细
  普通话义项有“(条状物)横剖面小(跟粗相对)”“颗粒小”等,在旬邑方言中,“细”主要指“节约”。例如:
  (21)额我娃他爸细得很,和他上街可是啥都不买的。
  (我孩子父亲很节约,上街从来不买东西。)
  三、特殊古语词
  目前,旬邑方言中仍保留着部分古语词,这些古语词不仅成为了旬邑方言词汇的独特标志,同时也反映了旬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特殊的表达方式。
   1.争[tse?41]
  《说文解字· 部》:“争,引也。”[3]“争”的本义为“争夺”,后引申为“差、欠”义。唐代杜荀鹤《自遣》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相差几多?”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争差一点些儿把你娘拖犯!”巴金《兄与弟》:“争欠账还钱,又不犯王法。”在旬邑方言中,“争”仍保留了“差、欠”的用法。例如:
  (22)我还争差二百块钱,你给我添一点。
  (23)甭借给他二爸钱,你算算他都争欠了咱多钱了。
  2.嫽[liao24]
  西汉扬雄《方言》:“嫽,好也。”可见,“嫽”作为方言用字,表示“好”义,由来已久。《说文解字·女部》:“嫽,女字也。从女,尞声。”在旬邑方言中,“嫽”表示“好,说话好听”,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例如:
  (24)这事办得嫽里太!
  (这事办得好!)
  (25)爷爷说话嫽很,把人逗得光笑。
  3.剺[li25]
  《说文解字·刀部》:“剺,剥也,划也。”唐代杜甫《哀王孙》诗:“花门剺面请雪耻。”“剺面”指以刀划面。在旬邑方言中,“剺”表示“用刀子或剪子把某物划开、划破”。例如:
  (26)你把这片布剺开。
  (27)额我手可叫刀子剺烂了。
  4.谝[p?ia?41]
  《尚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谝言”指惑人视听的辩佞巧言。《说文解字·言部》:“谝,便巧言也。从言,扁声。”元代王实甫《韩彩云丝竹芙蓉亭》残折:“我不比你穷酸般胡谝。”“胡谝”指胡说,吹牛。在旬邑方言中,“谝”是“说大话,吹牛皮”的意思。例如:
  (28)倭他一天光胡谝一二三。
  (他一天光吹牛。)
  (29)你又给人家碎娃娃乱谝啥呢?
  4.讓(让)[?a??25]
  《史记·晋世家》:“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说文解字·言部》:“讓,相责讓也。从言,襄声。”“讓”的本义是谴责、责备。在旬邑方言中,“讓”仍保留了“责备、取笑”的用法。例如:
  (30)你快别讓人咧!
  (31)老师天天把额讓瓜取笑哩!
  5.投[t?ou25]
  元代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投到安伏下两个小的,收拾了家私,四更出门,急急走来,早五更过了也。”在旬邑方言中,“投”是“到,等到”的意思。例如:
  (32)别等了,投倭他来黄花菜都凉了。
  (33)投额回来都后半夜了。
  6.咥[ti?25]
  《周易·履》:“履虎尾,不咥人。”《广雅·释诂三》:“咥,啮也。”这里的“啮”是“咬”的意思。“咥”字由“咬”义引申为“吃”义。不过,在旬邑方言中,“咥”常指大口大口的吃东西,为“狼吞虎咽”式吃法。例如:
  (34)一人咥一大碗羊肉泡馍。
  (35)今天咥了几碗干面?
  在旬邑方言中,“咥”还有“打、揍”的意思。例如:
  (36)你不听话,看你爸爸不咥你。
  (37)又叫老师咥了一顿!
  7.候[xou44]
  《莊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说文解字·人部》:“候,伺望也。”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在旬邑方言中,“候”有“等,等待”的意思。例如:
  (38)你候哈额你等下我,额我去拿下书包。
  (39)额候他大吃饭哩!
  (我等他爸吃饭哩!)
  8.肉[?ou55]
  《说文解字·肉部》:“肉,胾肉。象形。”“胾”指切成的大块肉,突出一种肥大厚重之感。由此引申为身体上的肥胖,如“这娃肉嘟嘟的”。进而引申到动作行为上的笨重、拖沓。《汉语大字典》中,“肉”的一个义项为:“方言。形容迟缓。”在旬邑方言中,“肉”指动作缓慢、拖沓。如:“你看你肉得,能不能麻利一点。”再如:
  (40)弄啥事情肉得不行,把人能急死。
  (做什么事情都特别慢,让人很着急。)
  9.先后[?ia?44xou21]
  《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于先后宛若。”唐代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师古曰:‘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俗呼之为妯娌。’”《广雅·释亲》:“妯娌,娣姒,先后也。”兄妻为先,弟妻为后,兄与弟之妻互为先后。明代宋濂《楼母墓志铭》:“处先后唯以柔胜。”这里的“先后”即“妯娌”。在旬邑方言中,“先后”仍保留了“妯娌”的用法。例如:
  (41)你先后几个一块去。
  (42)倭那先后俩成天干仗吵架哩!
  10.霖雨[li?44y21]
  《尔雅·释天》:“久雨谓之淫,淫谓之霖。”《说文解字·雨部》:“霖,雨三日已往。从雨,林声。”可见,“霖雨”即“久雨”。在旬邑方言中,“霖雨”指连绵不断的雨。例如:
  (43)这霖雨子把人下得破烦的。
  (这连绵雨下得人心烦。)
  (44)今年这麦硬叫霖雨下瞎[xa41]咧!
  (今年的麦子让雨下坏了。)
  总起来看,在旬邑方言中保存有大量的古语词,它们在口语中使用十分普遍,是旬邑方言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这些古语词不仅彰显了旬邑方言的历史内涵,也使旬邑方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大大丰富了旬邑方言的词汇系统。
  本文以《汉语方言词汇调查表》附录《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为参考条目,对旬邑方言的常用词汇进行考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对旬邑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词义特点与古语词作了具体阐述。希望本文能展示出旬邑方言的独特性,为方言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旬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旬邑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2]熊贞,熊西平,曹文莉.陕西方言词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0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