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以某高校心理普查中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危机比例大幅提升的事实,反思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问题与困境,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全面、客观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成因,力图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有效防止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创新思路。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42-0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心理问题呈快速增长趋势,各高校根据情况开展相应工作并建立多级防御机制,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何走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困境,基于积极心理的视角构建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心理危机防御机制能够有效推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特质的教育进程,切实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有效防止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及问题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挫折和困难,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针对个体在危机状态出现的一系列负面情绪、生理、认知和行为反应,目前各高校按教育部要求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心理危机对象力图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的工作机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情况
    笔者使用SCL-90自评量表对某高校52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一年级学生1585人中心理异常人数为275人,占测试总人数的17.35%;二年级学生1389人中心理异常人数为265人,占测试总人数的19.08%;三年级学生2087人中心理异常人数为454人,占测试总人数的21.75%。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一年级学生最突出的症状依次为:强迫症状(40.50%)、人际关系敏感(36.50%)、焦虑(18.86%)、恐怖(16.59%)、其他(16.47%);二年级学生最突出的症状依次为强迫症状(39.96%)、人际关系敏感(28.37%)、其他(21.31%)、焦虑(20.81%)、抑郁(19.01%);三年级学生最突出的症状依次为强迫症状(43.65%)、人际关系敏感(31.34%)、其他(25.26%)、焦虑(24.77%)、抑郁(22.28%)。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危机,三个年级的症状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其他等,且从低年级向高年级学生人数比例呈增长态势[1]。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问题与困境
    1.心理危机人数呈不减反增态势
    从某高校心理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出,心理危机人数和症状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增长态势。现在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新生进校后就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工作,对心理异常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持续跟进,然而,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反而出现了心理危机人数呈增长态势。
    2.过分关注个别学生及消极特质
    以往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关注少数个别学生,主要服务对象为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适应困难以及有自杀倾向的个体。为防止这类学生发生极端事件,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所谓问题学生身上,忽视对其他学生应有的关注与支持,然而,心理危机干预并没有抑制心理问题的滋长[2]。
    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流于形式
    虽说各高校都做好了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和预防措施,但基本处于消极被动、疲于应付的状态,好多后期跟踪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有力支持或援助,导致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无法做到位[3]。
    4.社会支持系统参与度较低
    个体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成功应对心理危机时,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有效化解心理压力。大多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普遍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等,大多数人都不善于主动寻求帮助。在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关心和肯定时,必定会使学生在没有能力应对问题时产生更强烈的失败感,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转型与竞争的激烈,大学生心理危机日益凸显。面对问题和困难,很多大学生采取逃避的方式,上课玩手机、刷微信、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逃学旷课成为填补空虚灵魂的寄托方式。要实现对危机对象早发现、早干预,必须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成因,探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创新机制,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路上健康发展。
    (一)自身原因
    從某高校心理测试数据中得知,大学生心理危机症状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其他等问题,调查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网络成瘾、自控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不懂换位思考等问题,遇到问题缺乏求助意识,又不愿经历改变的阵痛,极易产生心理危机[4]。
    (二)家庭原因
    任何一场危机事件背后均隐藏着心理危机,失败的家庭教养让孩子错失建立规则与自律的最佳时机,特别是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及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冷漠、焦虑、抑郁、敌对、恐怖等消极情绪,缺乏安全感,容易陷入严重失衡的心理危机状态中[4]。     (三)学校原因
    目前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重点关注具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症状的少数个别群体,况且在实际操作中较难对其通过一、两次心理辅导来达到促进人格塑造和心理潜能开发的咨询效果。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心理危机会出现越抓越多的状况,甚至衍变成心理障碍的推手[5]。
    (四)社会原因
    通过某高校心理测试发现,因子分超过常模较突出的部分有三个: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这与价值观缺失、竞争压力过大、对未来考虑过多有直接关系。一旦情感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出现自残、自杀或伤害别人的行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诱因。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角,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具有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全员育人导师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大数据网络动态预警,构建对学生具有生命意义教育引导的多级预警防御机制,将关注重心更多倾向于培养具有积极乐观心理的学生,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御能力,努力寻求减少与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一)目标与定位
    将心理危机干预重点放在心理健康群体和心理危機个体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用积极的心态解读心理现象,激发其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加强对学生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与引导,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特质的培养,从某种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观幸福感,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构建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这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途径[6]。
    (二)内容与要求
    把培养个体积极乐观的态度,塑造健康人格的内容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心理辅导中,激励人本身的积极因素,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积极的心理力量,让其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培育出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让个体拥有健康平和的心理状态和合理的思维模式,促进大学生群体的身心愉悦和健康成长[7]。
    (三)方法与途径
    1.构建心理危机“四级”预警防御体系
    为了能够及早预防,及时、有效地干预并快速控制心理危机突发事件,要建立健全学校心理中心、院系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联络员四级预警防御体制。实施异常情况逐级汇报制度,完善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应急处理快速通道,形成信息搜集、评估、反馈、防治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2]。
    2.思政与心理危机干预联动的“三观”正向引导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称为“三观”。大学生处于塑造“三观”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程贯穿所有学期的契机,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乐观的性格、坚毅的意志品质、豁达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自我归因,帮助危机中的个体走出困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人才培养方案与全员育人课程整合的生命教育辅导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源规划、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中加强对生命意义教育的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人才培养方案与全员育人导师制实现无间隙的课程整合,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个体自身的积极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4.构建基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家校共同体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能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面对突发事件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和烦恼,从而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
    5.捕捉基于大数据的心理危机信息网络动态预警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达使电脑和手机变成大学生必需的学习和生活工具,学生在门禁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食堂用餐管理系统、学生考勤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微信、微博、QQ、网络购物等活动中产生很多反映集个性、情绪变化的实时心理资料,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网络动态预警机制,为分析其是否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总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建构培育积极乐观态度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防止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构建美好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陈晓伟.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预防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2):185-186.
    [2]班美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2018(23):130-131.
    [3]李俊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研究[J].知识经济,2018(10):106.
    [4]杨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8):153-155.
    [5]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4):45-47.
    [6]王海燕,卜晓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途径探究[J].经济师,2011(9):50-51.
    [7]修稳君,张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探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6-79.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