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戈振州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助人工作。大学的心理危机事件不是孤立的事件,已成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社会问题。建构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至关重要。本文从危机干预的角度出发,对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8-0159-04
   我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大学生也面临着很多挫折和压力的挑战,很多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容易陷入心理危机当中,从而出现较为严重的过激行为,这不仅会威胁到当事人的生命安全,同时会影响到家庭、校园和社会的稳定[1]。心理危机是由于某些因素所诱发的心理状态失调的情况,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促进校园及社会的安全稳定,高校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及干预是极为关键的。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我国学者在进行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时,对心理危机的概念通常采用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的观点:心理危机是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其产生的原因往往源自某个或者某些困难的情境,此情境是心理危机出现者当下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这种令其感到困难的情景导致心理困扰的出现并形成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個较为短期的过程,此过程是为那些经历过心理危机以及正在面临心理危机的人提供支持,帮助其能够更快的恢复到心理平衡状态。危机干预是以简短的心理治疗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心理危机的问题。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在发生严重的突发事件之后,针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快速、高效的应急方式对其进行干预,采用较为合理的方法对于应急事件进行处理,从而使其能够渡过危机时期,帮助其逐渐恢复到心理平衡状态[2]。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现状
   目前,人们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有些文章当中甚至会出现一定的误解,因此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界定是极为关键的。在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系列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概念的界定较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邵昌玉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高校学生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由于无法克服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而对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3];高留才认为心理危机是指当大学生受到一些突发事件或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时而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惑[4]。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危机识别不精准
   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意识不强,仍未形成危机精准识别的干预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原因复杂,学业问题、经济问题、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个性心理等因素均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危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具有隐匿性、变化性和反复性,其自身难以察觉,同时,我国高校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时也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这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难以被准确识别。
   此外,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能力培养体系并不完善,这导致了部分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专业化标准尚且未达标。同时,这也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相关。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中,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学等相关专业出身的辅导员比例并不高。然而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却是准确高效地应对和处理学生心理突发事件的基本条件。虽然有些高校采取了变通的办法,会求助于专业机构来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从而弥补专业性不足的缺憾,但却很大可能使心理危机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化解,错失了消除危机的最佳时机。
   (二)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僵化
   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中,通常更加倾向于采用自外而内的单向干预模式。通常个体在遭遇了一些主观感受超过其承受能力且仅凭个人力量已无法实现心理平衡的事情时,必须通过外界的介入,才能使其有进一步的调整。这种外界主导的单向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为合理的,但个体的长期消极被动导致其主观能动性的压抑这一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内外因素相辅相成的结果,内因决定事物发展方向,是根本;外因促进事物变化,并通过内因对其进行作用。所以我们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危机干预,除了重视外部导向的模式,也应该对于个体自身的潜能来进行调动,从而能够使得其心理平衡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在内外并行的新型模式处理下,大学生的危机个体有着较为动态的特点,个体对于危机的应对潜力被激活与唤醒,主观上克服危机的积极性被提高,从而能更有效地使用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战胜心理危机。
   (三)心理危机干预力量单一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时,干预主体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大学生远离家庭,尚未步入社会,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生活,学校应当承担问题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责任,一旦出现心理危机,学校就会当即采用预案来进行介入,为防止危机事件发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家庭和社会却在干预过程中地位缺失,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割裂了学生和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把整体的问题只是放在学校这个层面来进行考虑,没有全面地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复杂性,使得问题简单化的状况势必会影响干预成效。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很多危机的诱发因素在于家庭,比如经济的问题、父母离异等方面;因此,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和当前家庭干预心理危机的缺失形成的反差值得关注;同时由于大学生还没有走向社会,和社会的联系是较弱的,但是社会上有着较为丰富的危机干预资源,比如说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及较为先进的医疗条件等,在这个情况之下,学校需要将危机的学生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对其进行诊治。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构
   (一)建立心理危机反馈识别系统
   高校为了有效地帮助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化解危机,需要构建快速、高效的反馈识别系统,以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够及时干预、稳定情绪,帮助学生走出当下困境。
   建立心理危机反馈识别系统首先要做好细致的行为观察。行为观察主要是指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班干部等,要在日常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的行为,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进行干预,防止事态恶化升级。辅导员、班主任需要经常性的走访学生宿舍、开展谈心谈话、深入学生课堂,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日常状态和心理变化。其中,有下列问题的学生为重点筛查对象,晚点名未假外出、去向不明的,早操、课堂、宿舍违纪的,人际关系紧张的,课程不及格的,学籍异动的,感情受挫的,家庭变故的,突发事件的等。上述行为问题是心理危机产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要对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班干部等开展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增强发现和识别心理危机的能力。
   其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测评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要定期为所有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动态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心理危机高发的学生进行准确摸排、分级管理、重点关注。通过心理测评和分级关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重视心理健康的观念,另一方面可以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心理危机的诱因,提前预防、化解危机事件,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发生率。
   最后,高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保障信息反馈畅通无阻。在新生入学时,让每一名学生填写新生档案卡,收集学生的家庭地址、家庭主要成员信息、家长联系方式等,为家校信息互通打下基础。在新生报到期间,通过组织召开新生家长会、建立年级家长QQ群和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和学生灌输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支持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定期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家长的心理工作,帮助家長准确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当学生陷入心理危机时,第一时间联络家长并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共同为心理危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并及时让有需要的孩子进行转介,尽早接受专业治疗。
   (二)心理危机干预要多措并举
   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是重中之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仅凭借工作热情是难以妥善处理的。因此,要想更好地适应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要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的综合素质、对其开展专业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要普及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提升大学生面对心理危机时的应对能力,并在有需要的时候主动接受专业的咨询或治疗。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为大学生普及心理危机应对的基本知识,以专题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座谈交流会等形式定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发挥自助、助人的功能。高校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组织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地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要进行双向干预,既要自外而内又要自外而内,要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比如,有的学生出现了挂科、违纪等问题,真有很大的可能性与其心理问题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处理问题的同时应尽可能深度挖掘发生问题的原因,抓住每一个可能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契机,进一步预防心理危机。
   (三)心理危机干预要多方联动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班干部、党员等往往是中坚力量,但是心理危机干预是个复杂、系统化的工作,干预效果却时常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许多高校在进行危机干预时,仅仅依托于学校内部资源,而心理危机干预不仅仅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关系到学生家庭和谐、学校及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工作,因此,高校在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的同时,还需要借助来自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资源和支持。
   高校应该以学校的内部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好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力量,将危机干预工作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关联起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班干部、党员等的协同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资源被积极地调动,成为辅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的强大支撑力。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学校应当立即采用应急预案,对危机学生进行干预的同时,尽快联系学生家长到校配合开展相关工作。而一旦发现危机程度超出了学校、家长干预能力的范围时,就应该及时转介,借助社会专业心理机构的力量来对其进行帮助。在危机学生接受治疗期间,学校应与专业机构保持联系,了解治疗进展情况。在危机后干预阶段,也需要保持良好互动,使危机学生恢复心理平衡。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畅通的交流与沟通是危机能够得到顺利解决的重要条件,而学校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整个事情的监督者。家长应与学校保持沟通,如实反馈相关信息。学校、家庭和专业机构一方面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三方应保持畅通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合力,做到信息及时透明共享,相互补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能够做到井然有序、多方联动,共同帮助问题学生走出困境。
   四、总结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至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并且关系到了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当寻找经验,通过较为科学的方案来对其进行处理,充分的发挥心理危机的干预作用,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家校互通、在社会系统的辅助下,构建完整的危机干预生态体系。
   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对于家庭心理教育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发挥,向家长传输新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使得心理存在着危机的学生能够获得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需要对学生家长进行系统的培训,最后,当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帮助面临危机的学生得到家庭的支持,使其能够坚定地度过危机。
   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社会系统的资源。社会系统可以有效地协调个体、学校、家庭之间的关系,达到系统间的互动、互助发展。目前,我国的社会教育系统的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运转过程中的系统性仍有不足。因此,建立以高校和家庭基础,以医疗单位、专业预防救援机构为辅助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进一步提升对心理危机大学生干预和帮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udretsch.D.B. and A.R. Thurik.A Model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nom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2014,2(02):143-166.
  〔2〕Everly.G. S.Flannery.R. B& Mitchell.J.T.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A review of literature[J].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A R eview Journal,2000,(05)23-40.
  〔3〕邵昌玉.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的探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9,(07):173-175.
  〔4〕高留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68-69.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5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