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大学生心理特点构建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姜乃绮

  [摘           要]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传统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存在着局限性,提倡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将关注点从消极面转向积极面,探讨如何根据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24-0210-02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寄予厚望。近年来,因高职院校学生有特殊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适应环境、自我发展的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了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情绪,用积极、开放的眼光看待个体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潮[1]。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分数低、家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以传统消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局限性。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度越来越高,教育部也下达了很多相关文件,但很多地方高职院校仍存在着“表面重视”的情况。因为高职院校本身的特性,比起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管理层更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定位为“不因心理问题出事”,而非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学生培养成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
   (二)师资力量薄弱
   1.专职人员数量不够
   教育部规定,专职心理教师与在校学生人数比为1∶3000~1∶4000,按照要求每所高职院校的专职心理教师不能少于2名。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安排的专职人员数量不达标,很多专职人员除了从事心理相关工作以外还要兼顾其他工作,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弊端,专职心理教师只能疲于应付常规工作,而无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兼职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一般以学校心理中心的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各二级学院的心理辅导员和兼职心理教师为辅。有些心理辅导员没有心理学背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采取思想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解决;或是有些兼职心理教师考取了心理咨询资格证书,但缺乏实践经验,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
   (三)关注心理问题,忽视学生心理发展
   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关注学生消极、负面的部分,重视如何缓解或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而忽视了激发、调动学生积极的、正向的、内在的潜能和动力。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学校只片面地关注了部分学生,既不能很好地起到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作用,也错失了挖掘并增强全体学生积极力量的机会。
   (四)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手段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以合班授课的方式进行,课上侧重于以传统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学生吃着“大锅饭”,较少有深刻的心理体验,教育效果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则需要组织者根据学生的特点推陈出新,加以积极引导。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活动内容常常“换汤不换药”,缺乏新意,组织者忙得热火朝天,学生却意兴阑珊,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自我认知失调,自我评价较低
   与本科大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因高考失利,存在着明显的自卑感。诸如父母、亲人、老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情绪上产生明显的波动。在高职大学生初入学期间,学校通过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发现,部分学生因对考入高职院校不满意,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发展成心理障碍。
   (二)缺乏目标,学习能力不足
   通过访谈发现,缺乏目标、学习能力不足甚至厌学是很多高职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现象。
   中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大部分人的目标都是考上大学,而一旦进入大学,很多人倾向于身心调整和放松自我,而非为自己制定一个新目标,造成了大学期间目标的真空状态。而高职大学生的来源多种多样,他们中有的人想学却不知道如何学,有的人学习基础较差跟不上大学教师的步伐,有的人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自主性强,自制力较弱
   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和自主意识,他们讲究个人隐私,有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喜欢教师、家长的干涉。因此他们在初入学时都有种摆脱束缚的自由感,高校的管理模式让他们从处处受人管制的状态一下子变成了自主的状态。但一段时间后,由于长期无人督促,他们的自制力较弱,很多人沉溺于网络世界、恋爱而无法自拔,最终影响学业,甚至无法正常毕业,断送自己的前程。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要采用积极导向,将关注点放在人的积极面,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有心理需求的人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还应帮助处在发展中的普通人学会怎样积极发展自我以及获得幸福感[2]。
   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再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前瞻性和发展性。同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为了让全体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积极寻找自身的优势,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合理定位自己的目标,积极体验成长带来的喜悦,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
   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在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告诉心理工作者不应以旧观念、旧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积极接受新的观念,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从挖掘人性的积极方面出发,激发个体的潜力和创造力,帮助个体建立自信,树立清晰的目标,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3]。
   四、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索
   (一)创造积极的育人环境,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
   一个良好的校园心理環境,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积极、阳光心理的形成。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懂得期望效应,学会以积极、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把获得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充分整合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形成互动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建立积极、幸福、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学校心理教师团队无疑是关键所在。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幸福的人才更容易帮助他人获得幸福感。因此,学校除了支持心理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外,还要帮助学校心理教师乃至整个教师群体克服职业倦怠,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并获得幸福感。
   (三)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播积极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传播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主的教学氛围下,通过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挖掘积极力量,增强幸福感。此外,学校还可通过网络、书刊、海报等形式开展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重视度并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开展积极的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心理咨询是问题导向,侧重于识别解决心理问题,而在咨询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引导来访者将自己的问题导向转化为发展导向,从而激发来访者内在的积极力量,实现问题的缓解或消除并获得心理发展。
   (五)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不仅是一个行为过程,更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4]。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思考、体验、领悟、内化、升华,获得心理成长。如团体辅导活动就是一项很好的体验式活动,通过设定积极的心理主题,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感受积极情绪和积极体验,将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相结合,从而建立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开辟了新途径。积极心理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采用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后解决心理、行为问题的方式,将更好地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以及激发他们的潜能,化被动为主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丽,蔺子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6):19.
   [2]吴建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2.
   [3]任革新,方志中,刘玉方.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学子:下半月(教育新理念),2014(6):69.
   [4]阎婧祎,高杨,肖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航海教育研究,2013(2):97.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