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慢性病。较高的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作用受损,或者由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身体的各种组织,如眼睛、心脏、血管以及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性的障碍等。中医认为糖尿病是属于消渴的范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以及身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该病是属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因此在治疗时,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1]。本文叙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进展研究,现分析如下: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7..01
  1 中西医对糖尿病机理的认识
  中西医两种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共同之处,又各有侧重。中医十分重视机体内在因素,明确指出糖尿病的发生于秉赋不足有关。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又认为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导致消渴。而西医研究表明,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减轻胰岛素细胞的负担,有利于恢复其功能,使肥胖患者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2]。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看法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西药采用降糖药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糖,但是长期应用药物其副作用较大。而中医治疗贵在调理,使身体的五脏达到平衡,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副作用比较少。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的治疗,可以避免终身服药,远离并发症,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少,治疗的安全性更高。
  3 中西医对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西医治疗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以及手术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属于西医治疗中的基础治疗,药物疗法包括口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其中磺脲类、双胍类、a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胰岛素增敏剂、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类药物均是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新型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及DPP-4酶抑制剂临床也在应用。除此之外,手术疗法也是糖尿病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四类,即可调节胃束带手术,胃绕道旁路手术,袖状胃切除手术和“胆胰分流十二指肠开关术”,但是手术疗法的应用较少。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辨证论治,每位医者有独到的心得。张敏教授把糖尿病分为胃热型、胃肠湿热型、胃肠瘀热型、肝胃虚寒型、脾虚中气不升型。随后根据不同类型采取单纯中医药物治疗,其中为糖尿病胃热证患者运用白虎加人参汤展开治疗;为糖尿病胃肠湿热证运用葛根芩连汤展开治疗;为糖尿病胃肠瘀热证患者运用桃核承气汤展开治疗;为糖尿病胃轻瘫肝胃虚寒证患者运用吴茱萸汤展开治疗;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见脾虚中气不升证患者运用益气聪明汤展开治疗;为糖尿病脾肾阳虚证患者运用附子理中汤展开治疗;为糖尿病胃热脾虚证运用半夏泻心汤展开治疗;为糖尿病脾肾虚寒且心肝郁热证患者运用乌梅丸展开治疗,经过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6%,效果显著[3]。赵宗江教授参照《素问·瘘论篇》,基于“肾瘘”理论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湿热瘀毒证,并结合患者实际具备的临床症候特点,采取单纯中医药物治疗,为其拟定和运用适当方剂展开了临床治疗干预,经过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5%,效果显著[4]。栗德林教授认为气阴两虚、血瘀贯穿在糖尿病的全过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其瘀在肢体经络肌肉的具体表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药物进行治疗,气阴两虚与瘀浊阻络互为因果而使病情呈恶性循环式加重,经过此方法治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2%,效果显著[5]。
  4 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近年来,经过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主要是通过调节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是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恢复正常,而且同样具有降糖的效果。西药在治疗时,有一部分患者经胰岛素或口服降血糖的药物治疗后,虽然血糖控制的比较好,但是患者自觉症状很多,使患者感到特别的痛苦。西药控制血糖,中药可以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中西医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的效果。
  5 结 语
  糖尿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代谢性慢性疾病,其发病率比较高,而且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要及时的发现及早的治疗。在单纯的西药治疗时,虽然降糖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副作用较大。而中医在治疗时,虽然治疗效果较慢,但是副作用较少。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糖。经过研究显示,要合理的使用中医药与西药相结合的方法,为治疗糖尿病患者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彧彧.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J].淮海医药,2015(6):629-630.
  [2] 向 敏.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8):29.
  [3] 张 敏.浅谈《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疗效[J].当代医药论丛,2012,10(12):356-358.
  [4] 赵宗江,豆小妮,张新雪.糖尿病肾病“肾痿”假说探讨[J].中医杂志,2011(s1):8-10.
  [5] 庄扬名,栗德林.栗德林教授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验[J].中医药信息,2012,29(5):61-63.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0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