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史料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读史使人明智,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精神,启发学生人格成长,预见学生认知发展,指导并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等。因此,课题组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运用一定的策略将数学史料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期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史料 小学数学 课堂实践策略
  一、巧妙整合、赋予童趣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史料的呈现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如果直接将这样的史料介绍推荐给小学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生难以读懂,更谈不上理解与喜欢,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料时,可以尝试在不改变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将史料知识转化为儿童化的语言进行阐述,赋予童趣、童乐,孩子们接受起来轻松,乐学、善学。如:四年级下册《加法的简便计算》一课,利用数学历史名题《高斯巧算》引入新课,教师将高斯的成长过程编辑成孩子们喜欢的故事,通过听故事感受小高斯刻苦努力、善学好钻、不畏困难的优良品质,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思维得到启迪。
  二、以史为鉴,贯穿全课
  课题组通过对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已经或多或少尝试将数学史料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但总感觉在融入数学史料时简单机械,过于生硬,使得数学史料不能有机地融入数学课堂,与数学课堂之间存在一定的裂痕。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不同课型,选择将史料贯穿全课,无痕渗透。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教学时,教师用魔术引入新课,在学生感受到神奇有趣、兴趣盎然之时,介绍著名数学家“莫比乌斯”就是魔术中所使用的道具的发明者,引发学生迫切希望了解这位数学家以及他的发明的欲望,尽快地投入新知的探索之中。接着利用“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不断变换形成不同纸环的特点,让学生拼、画步步感受它的神奇,并由此发现变换规律,得出这个神奇的圈就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发现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它“ 莫比乌斯带”也有人叫它“莫比乌斯圈”。还有人叫它“怪圈”。接着由二等分莫比乌斯带开始,让学生动手实践,大胆猜测,想象三等分、四等分、六等分的结果,孩子们积极踊跃发表观点,课末教师从“莫比乌斯带”讲到“莱茵瓶”再到“拓扑学”, 课已尽,意未尽……数学史料贯穿整节课,课堂主线清晰明了[1]。
  三、开课引入,激趣导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将要研究的内容有兴趣就会主动求知、自主探究,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人类的数学历史悠久,许多知识的产生及发展经过千百年的流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在开课时将这些故事介绍给学生,使孩子们置身历史情境中,将非常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让孩子们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有益于开阔学生视野,更好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的认识》一课时,开课我就将负数的产生及发展史料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明白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使得数学能够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教学时,我将数学史料进行了有效的编辑整理,以讲故事的形式渗透在课堂中,学生轻松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发展,兴趣盎然地投入新知的学习。
  四、课中渗透,追溯本源
  数学史料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可以帮助孩子们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破除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引起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同一个数学概念、定理或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表达,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引用古代数学书籍中的表达内容和结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时,当学生已经理解了圆心、半径与直径的概念之后,教师谈话引入: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的人们就研究了圆,并且发现了圆的规律。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思想家墨子,他勤于思考,并對圆进行了研究。在他留下的著作《墨子·经上》中描述了他所研究的圆:“圆,一中同长也”请问同学们,谁能把这句话解释一下?于是学生就尝试着回答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把墨子对圆的解释作为课堂小结,巧妙地把数学史料渗透数学教学中,使得数学教学更有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数学课堂厚重而有韵味[2]!
  五、课末延伸,明晰思想,感悟魅力
  数学史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有效地激发了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但毕竟数学课堂时间有限,课程内容紧凑,数学史料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一些必要内容的渗透,学生有兴趣深入进行探究,课已尽、意未尽时,还需在课后进行一定的拓展,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编辑整理、汇报交流、手抄小报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孩子们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将数学史料进行了编辑整理,以讲故事的形式渗透在课堂中,学生轻松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发展,兴趣盎然地投入新知的学习。课末进行总结延伸时 ,既结合数学史料回顾本节所学内容,又拓展延伸提出问题:从古到今,还有哪些数学家曾经为负数的发展做过贡献?学生回家后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汇报交流积极主动,探讨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说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数学史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素养。
  综上所述,课题组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研究,努力去尝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料,最大限度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希望以上策略能为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参考并借鉴使用,进而不断完善,也希望我们的老师能重视数学史料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给孩子们创造出有思想、有活力、有魅力的数学课堂,使我们的孩子爱上数学、乐学数学!
  参考文献
  [1]谢明初.数学史应用于数学教育: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
  [2]郑芳.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