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秀荣

  【摘要】数形结合属于小学数学解题中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领域和教育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内容来看,许多的知识都表现了数形有机结合的情况。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有效地利用这一理念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策略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可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实践证明,适时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1.使数学问题更加简化。数学问题具有复杂化的特点,这对于智力尚未发展完全的小学生来说,在理解和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上有着不小的难度。此时,恰当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生动、易于理解的图形,可以化难为易,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数形结合思想突破了小学生思维的障碍,便于学生理顺数量关系,进而有效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由于抽象化、复杂化的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学生对于今后数学学科的学习有了更多的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小学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此阶段养成的逻辑习惯对于今后各个学科的学习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能力。
  3.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中往往涵盖了计算、几何等多方面的知识点,使得其不仅抽象难懂,而且知识面宽,需要记忆的东西不少。这就让学生畏惧数学学习,对于数学提不起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久而久之,自然成绩就下降了。如果教师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数形结合地思想开展阶梯式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的有趣简单,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4.提高学生思维灵敏度。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尤其是涉及到图形内容较为抽象,往往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得当地使用数形结合思想,就能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化,从而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简单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图形内容二者结合的理解,学生也能够进一步对数学题中的条件进行分析,然后捋清题目的要求,从而顺利地找到合适地解题思路与切入点。在解题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思考,寻找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对题目的理解和思维灵敏性,这对于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与解题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1.在理解过程中融合数形结合思想。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获得相应的运算能力为目标的,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首先明确运算能力的获得是以理解能力为重要基础的。具体来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只是单纯地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2.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笔者认为,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形象的教学形式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是个很好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充分利用直观的图形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另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学习数学概念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能够理解数学概念,最终实现灵活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提高整体的概念应用能力的目的。
  3.在解决问题中使用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具体题目中大多有着大量的文字,并且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使得学生难以准确把握题目的实质。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師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图形将文字信息简易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题意。这样将“数”与“形”进行有效转化,可以使抽象的应用题具体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学题目的难度。
  三、结束语
  总之,通过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去,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地导入数形结合思想,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运用这一思维,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蕾.让小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 :83.
  [2]杨湖.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03) :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