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成渝城市群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重庆、成都两座毗邻城市旅游业基础、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业关联程度及旅游业外向功能强度的分析,为两地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提出建议,以期实现成渝两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关联度;旅游外向性;协同发展
  旅游业是具有创新生产力的一种产业,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就必须实现该行业的高质量高效率运转,而今许多省份发展旅游业的思路都已各自为政为主,长此以往会超出旅游市场整体发展的预期需求,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例如,毗邻的两省市采取雷同的发展策略,同质且无序扩充其生产能力和经营范围,在没有政府机构间的投资协作的情况下,造成生产能力过剩的概率极大,不仅投入高昂的发展费用,还会造成稀有旅游资源的浪费。
  一、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
  (一)产业关联度
  产业关联度是用来测量共生体或城市群内共生单元或关联城市之间相互关联强度的重要指标,一般采用引力模型来测度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程度。例如,衡量共生单元或城市群之间旅游经济联系程度,用旅游经济产业关联度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其中,[Rij]表示i市和j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关联度;[Pi]、[Pj]分别为i市和j市旅游总人次;[Vi]、[Vj]分别为i市和j市的旅游总收入;Dij为i、j两市之间最短的交通距离。[Rij]值越小,表明两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关联度越低;[Rij]值越大,表明两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关联度越高。
  (二)产业外向功能强度
  城市旅游功能的逐步形成是城市旅游产生和发展内在机制的外部表现,它包括城市所有的旅游活动,是城市所有旅游活动的总称。旅游功能可分为内向旅游功能和外向旅游功能,分别表现为城市旅游产业通过集聚或辐射资源对城市内、外区域旅游产业的影响。内向旅游功能是城市旅游内部联系所产生的活动,是旅游产业的非基本功能。外向功能是城市旅游与城市外区域联系中所产生的旅游活动,是城市旅游产业的基本功能,反映了某一城市旅游对外部城市的影响程度。产业的影响力大小可以用区位熵方法计算,同理,旅游产业功能大小,即旅游产业的影响力也可以用区位熵方法来计算,计算公式为:
  其中,[LQi]为城市旅游的外向功能强度;[Vi]为i市旅游收入,[Gi]为i市GDP;[Vij]为i、j两市旅游收入总和,[Gij]为i、j两市GDP总和。[LQi]>1说明i市旅游部门存在外向功能,[LQi]值越大说明i市的旅游外向功能越强。
  二、成渝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上述理论和研究方法,笔者主要通过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重庆市旅游局、成都市旅游局等渠道收集数据,经过计算得出以下结论:
  (一)发展基础良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群选择的出游地是成渝地区,据马蜂窝大数据显示,由于重庆、成都的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星级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齐全,发展旅游业基础良好等因素,成渝地区连续多年居国内各个城市的旅游人群中境内外出游目的地多样性排名前10位。
  截至2018年3月5日,成都市A级景区已达90个,其中,5A级景区1个,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4A级景区44个。五星级酒店有18家,四星级酒店有33家。截至2018年1月31日,重庆市共有224个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8个,4A级景区85个。五星级酒店28家,四星级酒店54家。随着重庆成都间交通网络地完善,两地间最短时长缩短至1.5小时,目前,每天从成都发往重庆的城际动车或高铁超过70趟,成渝之间往来非常便利。
  (二)发展整体较快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力度加强,重庆、成都两个城市的旅游业也发展较快。2016年重庆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1808862人次,平均停留5.3天,比2015年分别增长22.13%和29.27%;2016年成都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2681705人次,比2015年增长16.32%,全年旅游总收入2502.25亿元,同比增长22.65%。“2017年,重庆市接待境内外游客54230.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8.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8%和25.06%。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58.3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475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19%和15.46%。出境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206.3万人次,同比增长5.13%。2017年,成都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1005万人次,同比增长4.87%,实现旅游总收入3033.42亿元,同比增长21.2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0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66%,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3.07亿美元,同比增长5.23%。旅行社共组织出境游客165.73万人次,同比下降8.74%。”
  (三)旅游业关联度极高
  从旅游业关联度上看,两地的旅游业共生现象非常明显。根据2017年重庆、成都两市的旅游总人次、旅游总收入、高铁公里数三项数据计算出两城市的旅游关联度R值非常大,这说明两城市旅游业高度关联。
  除了根据旅游业关联度值来分析外,两城市旅游业关联度极高也体现在旅游营销上。例如,在旅游线路上,重庆成都就携手推出过“九天慢生活”自由行攻略;重庆市万州区在2018年7月以“壮美长江·诗画三峡·平湖万州”为主题赴成都举办旅游宣传推介会;重庆成都还多次在进一步落实川渝两地深化合作的基础上,以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为平台推动长江黄金旅游带发展。
  (四)外向功能对比
  根据重庆、成都两城市的旅游业外向功能对比可看出,两城市的旅游业吸引资源能力都很强,外向功能度大于1的成都市,旅游業的辐射和影响能力还更加明显。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接待游客是2012年的1.64倍,增长了0.7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是2012年的2.38倍;接待入境游客是2012年的1.72倍。2016年成都实现旅游业增加值是2012年的1.69倍;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61%,;旅游业拉动投资是2012年的1.78倍,增长了247.46亿元;旅游业带动税收198.56亿元,是2012年1.94倍,增长了96.04亿元;旅游业带动就业102.42万人,是2012年的1.56倍,增长了36.79万人。而作为“网红”城市的重庆,近两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推行,解放碑、磁器口、曾家岩、洪崖洞、上清寺、长江索道、民国街、李子坝轻轨站等极具巴渝文化特色的“网红”景点在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同时,也推动了商圈发展,例如渝中区解放碑商圈借助地标聚客效应,销售额稳步扩大,同比增长11%。据监测显示,2018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沙坪坝区、南岸区、江北区等地近郊农家乐营业额同比增速分别达14.3%、14%、10%。   三、进一步加强成渝城市群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重庆、成都两城市的旅游业产生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旅游产业的纵深来看,还是从其带动作用来看,都为两地甚至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两城市旅游业仍然存在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缓慢、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旅游创新能力不足、旅游竞争力不强、旅游商品开发缓慢、旅游同质化营销等方面的问题。据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仅供参考。
  (一)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两地全域旅游功能
  以进一步凸显“提升都市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旅游精品”为发展主线,构建旅游发展产业空间格局,使两地全域旅游的理念得以实质性贯彻,以此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结合两地特色和互补点,合理布局三峡国际旅游功能区、成渝平原旅游功能区、成渝国际山地度假旅游功能区、成渝田園休闲旅游功能区、成渝传统文化旅游功能区。利用成都和重庆在城市地形地貌的一马平川与高低错落的区别,实行都市旅游差异化发展,构建现代都市旅游功能区。
  (二)加强路线统筹,搭建两地旅游营销网络平台
  区域合作,旅游先行,旅游业已成为成渝城市群区域合作最活跃的先行行业。为了进一步深化两地间的旅游合作,重庆和成都可以以携程网、途牛网、马蜂窝网等旅游营销网络为平台,深化旅游合作内涵。加强跨城市旅游项目招商合作,强化精品线路统筹,在大三峡、成渝城市群等精品线路的基础上,统筹渝川藏、渝九黄、川渝黔、渝川滇、川渝湘、川渝鄂等旅游线路,还可开展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旅游发达城市的合作,以此提升重庆、成都在中国西部的旅游中心地位,以及在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整合产业资源,创新两地旅游关联产业体系
  整合产业资源,将过去仅依靠以景点资源为核心、观光景区为基础的传统旅游模式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不断拓宽旅游产业的边界,延展旅游消费需求的范围,利用旅游产业的资源、产业要素、产业运营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资源动态组合,呈现出多产业联动的大旅游格局。
  (四)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两地旅游业现代化发展
  “旅游业是高度借助、依赖和运用信息的产业,在一定意义上,旅游业属于信息资源密集型和信息技术依赖型的产业。”从收集游客或潜在游客的需求信息开始,掌控旅游资源的供应信息,再通过信息渠道实现旅游资源和相关产品的采购、调配和整合,最终实现或引导旅游者实现他们的消费需求,这就是旅游企业服务旅游者,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由此,旅游产品的开发、旅行社的经营、旅游市场的营销、旅游行程的预订等,都非常依赖信息和信息渠道,信息、科技和专业门类共同催生了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游轮旅游、科技旅游等业态。重庆、成都两地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协作,必须运用信息化手段、融入科技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加速推动旅游业现代化发展。在为游客提供出行便捷、旅途舒适、心情愉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化首都提升游客对两地旅行的美好感受。例如,以互联网技术整合的个性化散客旅游;广泛运用科技含量密集的大型客运交通、游览体验设备设施;以虚拟景观、高新科技园区为依托发展新科技旅游业态等。
  (五)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两地经典旅游品牌
  围绕中华熊猫世界、世界美食之都、3D网红城市、藏土苗民族风情、喀斯特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壮美三峡等世界著名品牌打造经典,并建立起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服务品牌培育机制和旅游城市标准化管理运行新模式,加强旅游服务业国际标准化建设。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国际市场。利用重庆、成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区位优势,拓展延伸西亚、中亚、南亚以及欧洲市场,重点推动美、加市场营销,大力促进外部市场的规模扩张,逐步形成以“外向型”为主导的旅游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尹贻梅等.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8):22-25.
  [2]麻学锋.产业集群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9):77-79.
  [3]聂献忠等.我国主题旅游集群的成长及其空间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4):65-68.
  作者简介:
  张婷(1985-  ),女,汉族,重庆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0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