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30名护理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未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仍以之前30名护理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护理工作人员物品供应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物品供应质量评分为(97.46±1.21)分、护理质量评分为(96.35±0.98)分,各项临床指标均比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将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于消毒供应室管理中,可全面优化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效果显著。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模式;消毒供应室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3..02
  消毒供应室为医院内部基础科室,主要向各个科室提供医疗与不同类别的无菌用物,与护理工作质量存在直接关联,但同样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科室,被当做医疗事故发生源头[1]。为此,有必要不断优化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确保物品准确发放,进一步提高科室工作质量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随机将2017年3月~2019年4月我院30名护理工作人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年龄为23~37(29.75±0.73)岁,男女分别为3(10%)名、27(90%)名。
  纳入依据:①均为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②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依据:对此次研究持反对意见者。
  1.2 方法
  对照组未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仅根据医院与供应室制度及质控标准要求落实护理管理工作。
  实验组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管理责任的明确。科室护士长应参考院内制定的管理责任书内容,积极参与科室供应操作环节,定期组织并开展探讨会议,细化责任目标,确定相应的安全护理目标与风险防范策略。
  第二,护理安全工作的细化。护士长要组织内部工作人员对科室护理规范内容进行学习,同时,要求相关人员深入了解安全护理方案内容,不断增强护理安全操作的规范性。对工作量表进行合理制作,并详细记录当值状况,不断优化自我管理的质量[2]。
  第三,组建安全管理组。组长是护士长,应定期组织科室内部成员参与体检,为其创建个人健康档案,结合体检报告的结果,对影响健康的因素加以明确。以体检报告结果为主要参考依据,确保在排班方面更灵活,在遵循制度要求的基础上,为需要休息或者是需接受治疗的护理工作人员提供休假服务,保证其身心健康。
  第四,物品供应流程的规范化发展。在实践操作中,要求以标准流程为出发点,回收并处理物品。相关工作人员要提前穿戴防护衣与手套,对身体进行保护。与此同时,不允许污染物品,在清洗的过程中,需参考针对性的清洗规定要求,选择最佳方式,避免血渍或者是残留污垢。待物品被晾晒干后,即可向打包室运送进行包装。
  1.3 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实验组、对照组物品供应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等临床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如果P<0.05,代表数据存有差异,具备临床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比较,实验组物品供应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表1)
  3 讨 论
  消毒供应室在医院各项工作开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可为临床工作提供必要的珲器械与医疗用品等,所以此科室工作质量将对院内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对科室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与规范,以免发生不良事件[3]。
  其中,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以安全为工作核心理念,强调医务工作人员与患者安全。此模式依托传统管理模式,对护理流程加以规范,积极培养相关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借助制度的约束,使工作人员行为更加规范,从源头规避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
  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综上所述,全面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于消毒供应室管理工作中,不僅改善了科室当前护理工作状况,同时也使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显著下降,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吴春萍,赵 慧,郭银凤.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3):183-184.
  [2] 陈秀容,陈清丽,莫沛仪,等.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3):82.
  [3] 陈蔚茹.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162-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1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