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肺脾论治系统性硬化症的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证”“皮痹”范畴,一般认为系统性硬化症发生、发展与肺脾密切相关,笔者从肺脾论治,疗效显著。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皮痹;从肺脾论治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又称硬皮病,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结缔组织病,目前病因尚不清楚。本病呈慢性病程,常见于女性,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典型病理学表现为自身免疫,炎症,众多血管床中的小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以及皮肤和脏器进行性间质和血管纤维化[1]。
   SSc属中医学“痹证”“皮痹”范畴,《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诸病源候论》述:“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灵枢·五变》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济生方·痹》谓:“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景岳全书》云:“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中医学认为,SSc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肺脾肾虚损为本,寒、湿、瘀为其标,治疗上主要有补肺、健脾、温肾、散寒、除湿、化瘀等法。笔者在临床中,注重以补肺、健脾法治疗皮痹,获益颇多,现将肺脾论治SSc的思想及临床验案总结如下。
  1 肺脾气虚、气滞血瘀、皮络痹阻是SSc发病的基础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肺者,气之本。”肺主气,具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气充足,则能宣发五谷精微,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和防御外邪的作用;若肺气不足,则不能有效宣发水谷精微物质以润泽肌肤、肌肉,皮肤肌肉失养而见硬化之症,甚则枯槁不泽;若肺气不足,开合失司,易为邪气所中,皮毛受邪,内舍于肺,从而出现肺间质纤维化,《内经·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以肺气的盛衰关系到SSc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将水谷化生为气血精微,以内养五脏六腑,外滋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即《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若脾强,健运有力,气血生化有源,则肌肤有所濡养而不失润;若脾虚,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失去赖以濡养的物质基础,则出现皮肤失润硬化的表现,甚则脏腑虚损而变生他病,《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百病皆由于脾胃衰而生也。”脾在五行中属土,为肺金之母,母病及子,脾虚易导致肺气不足,互为因果,终致肺脾两虚,聚生痰湿,影响皮痹愈合。
   外邪侵袭,必先犯肺,肺纳气不足,气为血之帅,气不足,难以推动血液运行,血行不畅而成瘀;久病受邪,易内舍于肺脏,肺损而气机失调,无以输布津液;加之皮痹日久不愈,易碍脾胃运化,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津液输布失常,脉道不充不通,气虚血滞而成瘀,而瘀又易阻滞气机,碍新血生成;综上,皮肤肌肉失于充养,皮络瘀阻,常有雷诺现象、爪状手、肺动脉高压等瘀血阻滞的证候表现,而使病情迁延不愈,影响SSc的预后。
  2 消化道、肺病变是SSc主要脏器异质性改变
   消化道受累是仅次于皮肤改变和雷诺现象的第三大主要表现,从口腔到直肠均可受累[2]。食管受累最为常见,可出现固有层、黏膜下层和肌层纤维化及特征性血管病变。正常胃肠道结构发生改变可致肠蠕动异常、胃食管反流和小肠运动异常、假性肠梗阻和细菌过度生长、肠化生异常,出现急慢性炎症、溃疡和狭窄、癌变。患者往往出现吞咽困难、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痛、饱腹感、肠胀气等不适,更严重者可致吸收不良、体质量下降、营养不良和恶病质。SSc作为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肺、肾、消化道、心脏而导致死亡,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根治药物,治療上主要以口服药物为主,且需长期用药,方可稳定病情,延缓进展,减少复发,而消化道受累后,导致药物不能受纳,病情愈发加重,难以控制达标。
   肺部受累是SSc主要死因之一,2/3以上的SSc患者有肺部受累情况。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80%的SSc患者尸检证实有肺间质病变病理改变[3]。
  研究表明,SSc的肺部病变主要有间质性肺病(ILD)、肺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肺癌等[4]。患者常表现为渐进性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耐受量受限、干咳、气短等不适,病理可见炎症改变、血管改变、纤维化,逐渐演变为肺功能受损、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甚至呼吸衰竭,影响预后[2]。
  3 治病求本,健脾益肺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运行、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足,皮毛、汗孔开阖功能失司,不能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之用,易为外邪侵袭,发为皮痹;脾主肌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是保证人体气血津液之本。若脾胃虚弱,可见四肢百骸、脏腑皮肉失于气血的荣养,皮肤肌肉失于温润,而成痹;同时若脾胃虚,饮食不下,诸药难进,则病情难愈。五行中,脾为肺之母,培土生金,不仅达到健脾以化生气血的目的,同时脾健能益气,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功能,使之宣肃正常,可谓一举两得。临床常用的培补肺脾中药有黄芪、党参、人参、太子参、大枣、山药、薏苡仁、白术、茯苓、鸡内金等。此外,这类中药还可以改善人体免疫功能,调整稳定机体紊乱的免疫状态,其中黄芪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更强。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22岁,2017年8月17日就诊。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四肢肢端紫绀、僵硬不适,随后逐渐出现手指关节疼痛不适,活动受限,颜面、四肢、躯干皮肤肿胀变硬,双手雷诺现象,手指皮肤破溃、瘢痕形成,查风湿七项(抗U1-RNP/Sm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J0-1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中抗Scl-70抗体阳性;风湿四项(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中抗核抗体核(颗粒型)1∶1000,诊断为SSc。患者因学习、工作需要,转诊于当地某医院,予硫唑嘌呤片100 mg,每日1次,口服;醋酸泼尼松片25 mg,每日1次,口服。但患者病情缓解欠佳,出现胸闷、气短,为求进一步系统中西医治疗,于2018年6月20日再次就诊于我院。现症见:患者颜面、四肢、躯干皮肤僵硬,不易捏起,局部紧绷,触之坚硬,色素脱失,双手手指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双手雷诺现象,口干、眼干,胸闷,气短,胃纳一般,小便尚可,大便偏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红细胞沉降率(ESR)31 mm·h-1,双肺CT:肺间质改变。肝肾功能、血常规、免疫球蛋白、补体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SSc(弥漫性)。中医诊断:皮痹(肺脾两虚,气滞血瘀)。治疗上,西医予醋酸泼尼松龙片15 mg,每日1次,口服;甲氨蝶呤片15 mg,每周1次,口服;羟氯喹片0.2 g,每日2次,口服。中医健脾益肺,行气活血,处方:黄芪60 g、太子参10 g、白术10 g、茯苓15 g、酒黄精10 g、枸杞子10 g、知母10 g、煅牡蛎20 g、地龙5 g、土鳖虫5 g、酒川芎10 g、赤芍20 g、桂枝10 g、醋香附15 g、鸡血藤20 g、北刘寄奴15 g、路路通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300~400 mL,早、晚温服。    2018年7月16日二诊,患者感肢体躯干皮肤僵硬明显好转,胸闷较前改善,活动后气急,胃纳差,小便调,大便偏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宗前法,培土生金。前方去地龙,太子参加至15 g,加鸡内金15 g。再服14剂。
   2018年7月31日三诊,患者颜面、四肢、躯干皮肤僵硬进一步缓解,无明显胸闷、气短,双手雷诺较前好转,胃纳可,大便一般,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同前,加强软坚散结。前方牡蛎加至30 g,加鳖甲10 g、延胡索15 g。继服14剂。
   综上,经中西医系统规范治疗10个月余后,患者皮肤僵硬较前改善,皮肤恢复一定弹性,可轻捏提起,手指末端雷诺现象好转,无明显胸闷气短,复查ESR、C-反应蛋白正常,双肺间质病变较前有所改善,停用羟氯喹片,醋酸泼尼松片逐渐减量,目前病情平稳,定期门诊随诊。
  5 结 语
   SSc是一种发病因素多、机制复杂、治疗棘手的慢性风湿病,需要长时间用药控制病情。该患者久病體虚,累及脏器,肺脾两虚,气滞血瘀,以健脾益肺、行气活血为治疗大法,药以黄芪益气固卫,化气生肌;太子参益气健脾;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黄精、枸杞子、知母补肾养阴血;牡蛎滋阴补阳、软坚散结;桂枝温经通络;路路通、北刘寄奴祛风活络、祛湿;香附理气行气;土鳖虫、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剔除皮肤之瘀血痰积,令皮肤经络畅通;后佐以鸡内金加强健脾,延胡索加强行气理气之力,炙鳖甲滋阴软坚之品以防温燥伤阴,并随症加减,以补肺脾,行气血,通经络,充皮肤,泽毛发,肥腠理,疾病向愈。总之,治疗皮痹,灵活加减,知常达变,中西合璧,联合诊治,往往收获奇效。
  参考文献
  [1] 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施桂英,唐福林,栗占国,等,译.8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393-1436.
  [2] 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37.
  [3] ELHAI M,AVOUAC J,WALKER UA,et al.A gender gap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heart dysfunctions in systemic sclerosis:a EUSTAR prospective study[J].Ann Rheum Dis,2016,75(1):163-169.
  [4] LE PAVEC J,LAUNAY D,MATHAI SC,et al.Scleroderma lung disease[J].Clin Rev Allergy Immunol,2011,40(2):104-116.
  收稿日期:2019-10-20;修回日期:2020-12-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14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