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鼓励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职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成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为例,首先分析中职教育对象的主要特点,结合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从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实训环节设计、任课教师素质要求等方面,提出该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方案,为完善中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衔接;建筑施工技术;中职教育;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求矛盾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接近普通高中,这将在制度层面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特别是有关中高职衔接政策的提出给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1]然而,中职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职教育仍不是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的首选,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让中职学生有机会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甚至高等教育,这一措施已成为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手段。[2]
  目前,中高职衔接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模式有对口招生模式、分段贯通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3 模式等。[3]江苏省南通技师学院工程造价专业采用“3+3模式”,于2017首次招生102人,学生在南通技师学院接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的基础后,再进入南通职业大学接受高职教育(3 年),毕业后获得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文凭和相应专业的高级操作技能证书。以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为例,分析如何根据中高职的培养目标设计该课程的教学标准,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特点,提出教学设计思路。
  1 中职教育对象分析
  1.1 招生形势严峻
  经过中考的分流,一部分学生将进入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另一部分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由于受到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只有成绩较差的学生才会被迫选择中职学校,无法吸引优质生源一直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职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招生压力和生存问题,江苏省南通市中考报名人数从2011年开始逐年下降,如图1所示,2018年中考报名人数为4.9118万人,经历连续6年下降后首次出现增长。
  为了应对生源总数下降的不利影响,中职学校根据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采取降低录取分数、注册入学、加大招生宣传等手段吸引学生,每年很多中职学校还是难以完成招生计划。如今,中职学校已经无法选择教育对象,必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2 主观上缺乏学习意愿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程等教学手段已逐渐应用于中职教育,互联网环境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已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发生的了根本的变化,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只要学生愿意学习,他们可以从互联网获得众多优质的学习资源。[4]然而,课程教学效果并没有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条件的改善而提高,很多老师依然觉得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学生对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无动于衷。部分教学主管领导认为老师的自身魅力不足、教学设计不够生动,学生才会出现迟到、旷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甚至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们把教师看作是教学服务的提供者,学生则是享受服务的顾客,把教学活动等同于一般的服务,不愿意接受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主观上缺乏学习需求这一客观现实。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习意愿有直接的关系,作为老师很难说服一个在主观上缺乏学习需求的学生,同时把学生的消极参与、拒绝学习等现象归结于教师水平的不足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5]
  1.3 善于在实践中学习
  很多从事多年中职教育的教师通常认为现在的学生很难教,和十几年的中职学生根本没法比,那时候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才能考取中职学校,如今中职已不是家长的首选。与高职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年龄较小、思想观念并未完全固化,他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老师的正确的引导下,能够形成正确的價值观,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效果差主要是由于中职学生对书本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善于在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学习能力弱、学习主动性差等特点,部分中职院校把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则在实训室完成,这种人为地把教学分割成两部分违背了教学规律,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对于实践性较强、与工程联系紧密的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重点考虑如何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有关知识和技能融入任务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
  2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高职衔接方案设计
  2.1 适应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现场施工作业将由落后的手工操作为主逐渐向机械化过渡,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将实现工厂预制、现场装配施工,工业化成为未来建筑施工的发展趋势,目前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工人将被经过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关工种上岗作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所取代,建筑施工现场的劳动强度也会大幅度下降,施工作业将由技术工人和各种类型的施工机械共同完成,现场的工作环境也将显著改善。
  如今的中职、高职院校大部分将都把学生定位为技术员,能够依据建筑工程施工有关规范和标准指导现场施工、编制施工方案等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技术员,而不愿意让学生成为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等一线的操作工人,认为这些工作太低端,或者觉得这些工作的技术含量太低,不应该由中专或者大专毕业生来做。中职、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提供者,必须理性分析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建筑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人为地把建筑行业的工作划分等级,试图让学生从事高贵或者高等级的工作。   2.2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是中职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对比该课程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教学标准后发现,它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重复较多,没有体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区分哪些内容适合学校学习,哪些内容应该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实训环节设计时追求观赏性,甚至盲目地试图在校内实训场所复制施工现场。为了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难度适中、代表性强的教学内容,在中职、高职的教学计划中,《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约为80-120学时,由于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虽然完成教学计划,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较低,对相关知识点也一知半解。
  《建筑施工技术》是工程造价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传统教学设计中通常将常见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项目实体施工划分为若干个分部工程,例如将民用建筑分为土方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与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中高职学对项目施工缺乏直观的体验,难以形成对项目施工的整体认识,课堂上学习也比较被动。
  2.3 分段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已经广泛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为此必须探索如何将它应用于《建筑施工技术》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设计,围绕真实的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进行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分段组织教学和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作为任课老师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积累现场施工各个阶段的图片、资料,并积极创造条件参与施工组织和验收等环节,增强对施工现场的直观认识与理解。
  以南通市滨海园区通州湾幼儿园为例,进行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该民用建筑的主体结构类型为三层框架结构,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该项目的电子版图纸、各个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照片,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所示:
  (1)确定整体教学目标:学生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具体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并分别指出中职、高职阶段应分别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应该量化并具有可执行性。
  (2)施工流程划分:该项目包括主要施工工序有:现场施工准备、土方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砌筑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安装工程施工等。
  (3)教学内容选择:针对项目的分部工程,例如砌筑工程施工主要包括墙体现场定位、墙体砌筑及验收、墙体粉刷、墙体装饰等工作。在中职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知道怎么做,而且应该能够动手完成任务,可以将学生定位为砌筑工,学生应该能够看懂该施工图纸,能够完成墙体的砌筑、粉刷、装饰等工作。在高职阶段,在学生掌握相关动手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技术规范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在主观上并不排除教学改革,也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竭力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但是,实际教学中,只有少部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上无法开展教学互动,有的学生拒绝参与课堂学习,学生的消极反应影响了老师的教学热情,为了完成任务,很多老师不得不又回到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这主要由于他们没有找到适应中职学生的教学方式。尽管中职学生存在学习意愿弱、学习习惯较差等问题,他们善于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各种技能,该课程的教学时应充分设计动手环节,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实训环节的设计:中职、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实训教学,克服困难到在建项目施工现场进行教学,但是由于交通问题、安全问题、在建项目选择等问题,大部分课堂教学、实训环节仍在校内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时追求观赏性、展示性,甚至试图真实再现施工现场,不屑让学生参与砌墙、抹灰、墙砖镶贴等最基本的工作,实训教学时流于形式,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环节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中职阶段,应该重视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例如墙面砖镶贴时,只通过视频、幻燈片来展示其施工过程,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工艺流程,如果让学生动手完成墙砖镶贴的全过程,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3 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学生在中职院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进入高职阶段,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学习该课程,为了避免出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必须由中职院校及其对接的高职院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要求中职、高职的任课老师根据该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平时教学时,中高职老师应多沟通,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孟景舟.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历史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07):54-57.
  [2]张献梅,闫帅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2”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1):91-93.
  [3]马利耕,于萍,华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06):226-227.
  [4]汪耀武,方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1):60-63.
  [5]陆丽婷.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7(24):67-68.
  作者简介:王珏(1984-),女,江苏南通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3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