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旅游语境中的“自我”与“他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阳宁东

  摘要:随着现代旅游进入东道主社会,“主—客”间的互动成为可能。作为旅游场景中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表演者的个人经历在这种互动中受到深刻影响,包括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宗教信仰等。本文以九寨沟旅游表演《藏谜》中的藏族表演者为例,探讨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与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变化,指出这些改变其实质是对“自我”和“他者”表述的完成,其新的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少数族群在理解自我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关键词:现代旅游;自我;他者;文化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3—0152—04
  一、研究的缘起
  随着现代旅游日益深入各少数民族地区,东道主社会与旅游客源地之间的文化差异自然会引起旅游语境中的“主—客”分野与相互对视,使得这两类群体的互动成为可能,其结果势必造成“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彼此作用,让旅游中的“自我”与“他者”研究成为旅游人类学的主要内容。其中,旅游中的文化表演,作为少数民族自识与他识的一个大的横截面,是少数族群建立在对旅游者的主观认知上的自我呈现与自我欣赏,因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而成为认识这一问题的载体,备受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关注的视角主要集中于三大方面:涵化与发展的视角、个人经历转换的视角与上层建筑的视角翻。
  其中,在个人经历转换的研究视角中,学者们主要集中于当地族群的身份—认同、想像一建构、历史一记忆等方面的探讨,而对表演者这一特殊群体却鲜有提及。在现代旅游语境中,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表演者因被赋予了一条认识自我的新渠道而对传统意义的身份有着解构,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涵义,其传统的文化身份得以重构。因此,如果我们将文化表演、东道主、游客、表演者置于同一旅游情境下,必然会引起以下问题的思考:旅游业的进入对东道主社会传统意义上的“主—客”关系有着怎样的影响?少数族群的文化身份是否已发生改变?现代旅游语境中的少数族群需要什么样的自我文化身份?文化表演与族群的自我建构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本文以九寨沟现代旅游语境下的文化表演《藏谜》中的藏族表演者为例,在分析现代旅游对表演者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宗教信仰一系列影响的基础上,揭示《藏谜》表演者从日常生活到舞台表演所经历的变化,指出这些表演者的文化身份已被现代旅游语境赋予新的内容,其“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也日益模糊,呈现为杂糅的新的文化身份的建构,其实质是少数族群在现代旅游语境中的一种自我应对与调适,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动态性变迁。
  二、九寨沟旅游表演《藏谜》与表演者
  随着九寨沟旅游业多年来的发展,九寨沟沟口一带的旅游表演市场已呈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中,四川藏族歌手容中尔甲与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于2006年4月联手创建的“藏谜”艺术团在2008年4月结束全国巡演后,将九寨沟作为落户点,欲借九寨沟庞大的旅游市场向国内外游客展示藏族文化的“原生态”与“神秘”;其表演内容主要是以歌、舞、器乐表演为载体,全景式展现藏族文化,以老阿妈经过不同藏族地区的经历为线索,情景式地展现藏族各地区的日常生活、歌舞文化、民俗活动、宗教仪式和传统节日等,包括六弦琴、长袖舞、牦牛舞等藏族代表性民间歌舞文化,以及打阿嘎、赛装节等藏族传统节日的喜庆、隆重场景。
  《藏谜》艺术团现有藏族表演者88个,约90%为歌舞演员,男女比例相当,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他们全部来自外地,是艺术团从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外地的藏区选拔、招聘而来的。在招聘考核中,艺术团先请应聘人员自己唱唱歌、跳跳舞,在确认具备藏族身份,具有唱歌跳舞基础与悟性的前提下,再进行录取。由于《藏谜》本身表演性质的—要求,因此在挑选演员时,艺术团也会按照主流现代社会的审美习惯对演员的年龄、身高、相貌等外形条件有一定要求,如年龄在18岁30岁之间,男演员身高不低于1.70米,女演员身高不低于1.65米,容貌秀丽端正等。体质特征方面,他们都具有典型的藏族族群外形特征,男演员魁梧高大,普遍留着长卷发,配上黝黑的皮肤,表现出浓郁的藏族汉子气质;女演员身材修长,五官端正,展示出藏族女子特有的清新质朴美。语言方面,只会藏语,不懂汉语。宗教信仰方面,仍虔诚信仰藏传佛教。许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仍保留着传统的意义。因此,他们是一群有共同体质、语言、文化与生活习惯、族群意识的人,符合“文化论”意义上的“族群”概念,是藏族文化的承载体与区分单位。
  这些表演者从家乡来到《藏谜》艺术团之后,都是以与投资方签订合同成为企业员工的方式在九寨沟进行表演,表演时间大多为一年至五年。因此,他们的身份也由原来的藏区农牧民转变为必须遵守企业规范的员工,原来自由散漫的放牧生活也转变为被要求统一吃住、统一排练、统一休息、统一放假的集体式作息方式,其生活被分为表演生活、排练生活、日常休息、对外演出。每周从周一到周六均按照管理方的作息时间严格执行(表1),只有周日白天是休息日,但晚上仍要表演。一年中从11月底到3月是集体放假时间,演员可以离开九寨沟,其余时间都必须呆在九寨沟表演。一年中有时会有出外巡演的机会,包括去国内许多大中城市以及国外一些城市。
  在这些藏族族群成员被集中化管理的过程中,他们无论是在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方面,还是人际关系、宗教信仰方面都必然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改变。在游客如织的九寨沟,表演者每天面对面地与游客交流,在接触游客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现代旅游者的影响,包括他们的心理结构、文化特征、族群意识等。
  三、现代旅游对表演者自我建构的影响
  (一)对表演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藏谜》表演者的日常生活(除表演生活以外)主要包括排练生活与日常休息。排练生活是每天上午9:00—12:OO在剧院的练功房内由舞美总监老师带领着进行,主要包括舞蹈动作基本功的训练、晚上表演节目的强化训练以及纠错训练。据调研,这些表演者在进入《藏谜》之前,其身份既有流浪艺人,也有孤儿,但更多的还是在自己家乡从事农牧业的农牧民。其中,大约有20人在这之前很少走出自己的家乡,甚至从未进过县城,与现代主流社会大众接触较少。由于他们来自各个藏区,用于交流的藏语方言不相同,其唱歌跳舞的方式与风格也不一致,因此,为了统一训练的方便以及适应现代旅游者的审美趣味,《藏谜》编导们要求这些来自不同藏区的表演者学习汉语,尤其是普通话。同时,还要求他们必须遵守剧院的工作、生活作息制度,要求系统学习和深入了解藏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艺术文化部分,包括不同地域的藏族宫廷、民间、寺庙的音乐、歌曲、舞蹈等内容。在排练时,编导们会帮助他们逐渐改掉自我在家乡时的动作习惯,统一成节目表演所需要的动作,包括融入一些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专业技能。整个排练的过程,其实质也就是对传统的自我的解构以及对进入“他者”视野中的自我的重构,同时也为来自不同藏区的表演者们创造一个不同藏族支系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无形中改变着少数族群对“自我”传统文化与“他者”现代文化的意识与认知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672559.htm